教学案例——《巴赫十二平均律》中的第9条前奏曲
复调音乐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声部同时进行,相关但又有所区别的音乐体裁,这些声部各自独立,但又和谐地统一为一个整体,彼此形成和声关系。通过不同旋律同时结合的对比,同一旋律隔开一定时间的先后模仿来造成前呼后应、此起彼落的效果。巴赫是复调音乐的代名词,在钢琴教学中复调音乐弹奏的学习常以巴赫的作品为主,如谱例8-3所示。复调的演奏通常是钢琴课程学习的一个难点,很多学生演奏和练习复调时不能清晰地分析音乐的声部线条、和声进行等,而是简单进行左右手对位,因此无法很好地体会和演奏复调音乐。
谱例8-3 《巴赫十二平均律》中的第9条前奏曲选段01
教学设计:
1.热身
在用体态律动教学来教授复调音乐弹奏的课程中,热身环节可以由模仿动作和对比动作组成。模仿动作由教师分别弹奏谱例8-3中第2小节、第4小节、第5-6小节的右手旋律,学生通过自己设计的动作进行模仿,如第2小节跟随音高的走向可以设计脚或手从低到高再到低画弧线。对比动作教师可以在热身环节通过节奏的对位进行教学,先弹奏谱例8-3中的左手旋律,让学生行走出左手的节奏型,正确后加上右手将之前的动作模仿和行走同时进行。
2.基于曲目的体态律动设计
在热身环节做过简单铺垫后,这一环节需要教师首先分析出曲目的各个声部和每次主题的出现。
谱例8-4 《巴赫十二平均律》中的第9条前奏曲选段02
如谱例8-4所示,这首巴赫的前奏曲共有3个声部,教师需要先分析3个声部的旋律并且确定主题在曲目中出现的位置。教学时,教师弹奏出主题部分(第1小节至第2小节),让学生设定一个主题动作,完成后教师开始分别弹奏各个声部,给学生设置主题出现次数和出现位置的问题来帮助学生认真聆听,并在学生回答错误时进行重复弹奏和纠正。每个声部确认了主题出现位置和次数后,教师引导学生跟随此声部旋律进行律动,并在每次主题出现的地方重复自己的主题动作,其他部分即兴动作。当教师通过观察确认学生各声部单独的律动能够独立正确表达后,教师抽选一个主题动作作为代表,将学生分为两组。教师弹奏曲目中的最上声部和最下声部,一组学生用动作表现上声部,另一组则表现下声部;要求两组学生在听到主题时做选定的主题动作,如将某一学生的原地抬手转圈作为主题动作,当教师弹奏最上声部和最下声部时,负责上声部的学生在第1小节至第2小节上声部出现主题时做原地抬手转圈,同时另一组即兴律动;当第3小节至第4小节下声部出现主题时,则由负责下声部的学生做原地抬手转圈的主题动作,上声部的同学做即兴律动。这样的练习在教师反复弹奏、反复观察和多次引导学生创新和改正后再加入第三声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