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教学中音乐要素的体态律动教学设计
身体对各大音乐要素的表达是体态律动教学的基础,要学生较完美地用身体表达音乐,并通过体态律动辅助钢琴弹奏,应该先对各大钢琴教学中的音乐要素的体态律动进行教学设计。
(一)音值
音值是时间与重量相互作用下的微差反应,在体态律动教学中对于音值的设计需以恰当的动作来表现这种微差,将音的长短作为身体的审美活动,而不仅仅是机械地表演长短。如图8-1所示。
图8-1 音值与动作表现01
图8-2 音值与动作表现02
在钢琴教学时,将音值为4拍长度的全音符的体态律动设计为跨步-膝盖弯曲身体前倾-膝盖再弯曲-膝盖稍弯曲身体上提,当教师弹奏全音符时,学生做动作并将这一系列动作形成一个连贯持续的身体律动,表达出全音符的长短。当教师弹到音值较短的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时,则可以设计为走和跑两种来表达(如图8-2所示)。在音值的练习中,重点在于音值与动作的结合,因此教师在弹奏让学生聆听时可以不固定音高位置。
(二)节奏
达尔克罗兹认为,节奏能力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但要完全掌握和运用则需要后天的启发和培养。节奏是音乐的基础,如果没有节奏,音乐艺术则无法存在。在体态律动的教学中,以身体作为媒介体验节奏,通过身体的运动首先让学生感受节奏然后通过身体再现节奏。
1.基本常用节奏
基本常用节奏中学生可以用一些基本步伐和动作来区分不同节奏,以肌肉的不同状态来表达。例如,遇到连续二分音符可以用慢速的大跨步,让二分音符的延续性在大步抬腿的动作中得到表达;连续的四分音符可以用平稳的走路表达;连续八分音符可以用匀速跑步来表达;附点节奏可以用跑跳步、马步等方式进行强弱音的区分和表现;切分节奏可以通过身体肌肉的用力程度或者身体位置的高低来表达节奏中由弱到强再到弱的变化等。
训练过程中,教师以稳定的速度弹奏音乐,给予学生固定节拍先在节拍律动中行走,在稳定了行走速度和韵律后进行单个节奏的练习,单个掌握后可以在节拍里进行不同节奏的变化切换,或者是进行速度的变化来感受不同节奏。
当学生能够自由做身体运动后,教师用钢琴弹奏曲目中一些时值微差的节奏让学生用动作模仿,如挥手或画圆等,并且通过教师给的信号进行迅速切换。当基本动作模仿完成后,教师可以通过动作加快或放慢所进行的节奏来增加难度,或者在现有节奏中加深难度。在学生记住教师所给节奏短句或节奏段后,由个别学生分别作为领导者通过弹奏指挥小组和全体,并要求表现力度变化和艺术处理,最后每个学生将身体对节奏的感受落实到曲目的弹奏上。
2.休止
休止在音乐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代表着结束、休息或者是一种等待开始的趋势。因此在体态律动中也会将休止作为一个单独音乐元素的练习或者也会同各种节奏型的联系相结合。例如,教师在弹奏音符时让学生做一个持续性动作一直保持到教师开始休息,学生便放松来代表音乐中的休止,休息的时间长短表示休止符的时值,让学生在动作“持续-休息-持续”这一过程中体会钢琴曲目中休止的意义和不同休止符的区分。
3.对位节奏
对位节奏是对位曲式和多声部音乐的基础,也是钢琴弹奏中左右手对位的基础,在体态律动教学中对位节奏可以以不同声部、不同动作进行表达,教学设计中应由易到难的节奏型和对位形式来设计。
图8-3 节奏与动作表现
如图8-3所示的简单对位节奏练习,教师可以先用非固定音高弹下声部,学生用下肢动作来表现教师所弹奏的节奏,完成后教师再弹奏上声部,学生用上肢动作如拍手、捻指、点头等来表现。当两个声部动作熟悉后,教师双手两个声部同时弹奏,学生则可以根据教师所弹奏的音乐同时用不同的身体部位来表达节奏的对位,或者也可以由两个学生做不同声部。
完成简单的两声部节奏对位后,可以进行多声部的节奏对位练习。将学生分为三组、四组等分别表演不同声部,然后教师来弹奏三到四个声部的节奏型对位,由每组学生选择自己相应的节奏声部进行身体动作的创编、练习和表演。当体态律动练习完成后,学生每组分别根据动作的记忆来弹奏自己所选择的节奏,然后互相记忆,再由个别学生弹奏完整的节奏对位。
4.复合节奏
复合节奏是指弹奏中三对二、四对三等互相交错的节奏,在练习时可以让学生在地上坐下放松地连续拍手,教师根据学生的速度弹奏和弦,当学生形成固定速度后,教师右手用弱的力度来弹奏三连音,左手用较强一点的力度弹奏和弦。学生边拍手边仔细聆听教师的弹奏,教师引导学生用行走来表现左手的和弦,然后教师继续弹奏右手三连音,重点在于让学生的行走和教师右手弹奏的三连音形成整体。教师弹奏两个声部二对三或者三对四时,将学生分为两组,用不同的身体动作跟随自己所选择的声部,每个学生练习用自己不同的身体部位运动表现不同声部,或者两个学生合作来表现复合节奏的对位,体会两个声部的交错和配合,掌握熟练后为学生选择含有复合节奏练习的曲目进行弹奏。
(三)节拍
音乐中的节拍正如我们呼吸一样由吸气、呼气、持气有规律的循环,因此通过身体运动学习拍律,最重要的就是要根据呼吸和能量,细腻地表现出小节中各拍的差别。
例如,钢琴教学中常用的节拍四分之四拍、四分之三拍中,首拍是呼气拍,也是我们所说的重拍,尾拍是吸气拍即弱拍,中间则是持气拍,所以在设计针对节拍的体态律动动作时,结合呼吸还有强弱拍特点可以进行动作的安排,如设定屈膝、踮脚、抬手等动作表示呼气拍,中间的持气拍动作保持不变,最后的吸气拍身体回到第一拍的原本动作,以此来区分不同的节拍和感受不同节拍之间呼吸的区别。教学时教师可以选择某一节拍的曲目弹奏,学生根据呼气吸气来判断音乐节拍,并自己设定动作来表达。
(四)速度、强弱等艺术性处理
音乐中速度和强弱都是音乐情感不同的表现,弹奏时需要跟随音乐的情绪变化做出处理,而绝不仅仅是单一、机械地弹奏音乐。虽然在乐曲中速度、强弱、音乐情感大多在谱面有标示,但要真正体会乐句乐段中的情绪处理,节奏、速度之间的微差和音乐情感符号的意义,则需要表演出微差的变化从而更细腻地表达出完整的音乐情感。
在这一方面,体态律动的设计更多结合了学生自身的体会和想象,在经过之前基础音乐元素的训练和一些放松练习后可以让学生在教师引导状态下自行编创身体动作进行表达。例如,快速激动的曲目学生可以用幅度大且高频率的动作来表达,当音乐处于低沉缓慢的情绪时可以用小幅度低位置低频率来表达。教学中,便于不同情绪表达的区分,也可以让多个情绪的音乐片段进行切换。在钢琴教学时教师演奏一个乐句或者乐段,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处理这一音乐片段的情绪速度,学生聆听后进行动作编排,用动作表现细微变化,当学生能熟记旋律后通过自己哼唱单独用身体运动表达自己对音乐的处理,加大难度时学生两人一组,通过其中一人的弹奏引导对方表现自己对旋律分析后的速度节奏变化处理。
(五)曲式结构
音乐学习中学生对于音乐语言的掌握是必要的,乐汇、乐句、乐段的划分和处理也是音乐语言表达差距的重要因素,而体态律动教学中对于音乐结构的表达正如语言的表达一样,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音乐中呼吸、停顿的感受和不同元素的仔细聆听,在完成最初感受后进行简单动作的示范让学生区分乐句乐段中的共同元素和不同元素,掌握音乐主题。最重要的是循序渐进,首先引导学生掌握音乐主题,启发学生根据主题来编排对应的身体动作,最后由单人不同动作、不同空间位置或者由不同人来表达音乐的乐曲和段落。
结合钢琴教学时,教师首先给学生演奏一个主题旋律,引导学生用动作表达,然后将学生几人分为一组,每组根据主题旋律编排自己的乐段,再将自己的乐段作为主题发展为不同曲式,如回旋曲式、变奏曲式等。若想加大难度时可将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根据教师所弹的音乐用身体律动表演一个主题或一个段落,每个组别表演自己所选择的主题或段落,再将学生们进行组合来构成不同的曲式,也可以学生互相进行,一组用身体动作来表演出一首曲目的曲式结构,另一组则根据这一组的体态律动表演用钢琴弹奏来模仿出曲式结构,弹奏的音和节奏可以即兴。
(六)赋格
进行赋格的学习可以从卡农练习开始,教师弹奏一个音型,停下后学生用动作模仿,学生熟悉模式后教师继续叠加音型,一直进行到教师不间断弹奏,学生可以在两拍或一小节后连续用动作模仿教师的演奏。
二部创意曲和三部创意曲的学习也从简单开始,如学习二部创意曲可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代表一个声部,学生先仔细聆听教师弹奏的曲目,每组听自己的声部时用体态律动来表现,并且教师要要求在主题和答题部分采用严格的模仿动作,在自己的声部熟悉后观察另一组声部的动作,在自己声部动作练习完成后可以进行交换声部的动作练习,最后教师完整地弹奏二部创意曲,两组学生负责自己声部的同时进行体态律动。
(七)即兴创作和演奏
即兴创造能力是音乐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节奏运动和听觉训练的发展,也是验证音乐思维水平的手段之一。通过对身体动作和音乐演奏的即兴创作,更能够推动钢琴教学中的趣味性和教学实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和音乐想象能力。
教学设计如上课时由教师启发一个学生即兴一个乐句或者一个主题,将即兴内容记谱,对记谱内容进行歌唱伴奏或是丰富和声,然后由教师或另外一个学生用身体动作进行指挥,弹奏的学生需要根据教师或另外一个学生的身体表演来处理、演奏音乐。难度加大时将学生分为四人一组,两人进行动作的即兴,另外两人以双钢琴或四手联弹的方式对组员的动作进行音乐表现。
在加入体态律动的钢琴教学中,各个音乐要素的表达练习都是必不可少的,在设计体态律动时各个音乐要素的动作依然遵循体态律动的教学设计原则和特点,都以音响刺激为先,完成聆听后进行表达,再由教师进行示范和学生互相观察,经过教师启发后完善动作,最后表达成相对完整的体态律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