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11号》

三、教学案例——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11号》

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如谱例8-5所示)常出现在学生的音乐会中,针对钢琴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完成了曲目的节奏、节拍、声部和克服了技术难点后,通常更需要对曲目有较高层次的理解和表达。所以,对于有良好钢琴基础的学生来说,体态律动的教学设计需要解决曲目中的情绪体验,情感微差变化的表达和曲目整体的艺术处理等难点。

谱例8-5 《匈牙利狂想曲第11号》选段

教学设计:

1.热身

针对此案例中的教学目标,结合演奏学生的特点,热身环节的设计目的是首先要让学生卸下对曲目已有的抽象印象,放松身心,用身体进行情感表达。教师先通过表演不同情绪的面部表情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以一个接一个的方式继续表演不同情绪的面部表情,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在钢琴上用简单的弹奏表达出来。

2.基于曲目的体态律动设计

在学生能够完全放开地表达情绪后,教师要求学生闭上双眼仅用耳朵聆听整首曲子,在听的同时可以自己想象音乐的形象或做出相应的动作编排,在曲目中有情绪变化的地方给予提醒。完成聆听后,教师引导学生先用简短的身体律动表达曲目中音乐情绪变化的地方。将学生3~5人分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首曲子的动作编排并给予时间练习,练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到每个小组中对学生的编排进行了解。学生完成编排后,教师弹奏音乐或是播放音乐,学生以组为单位来表演对整首曲子的编排。每一组表演完毕后,教师需要对观看的学生提出问题,询问表演的学生在音乐情绪变化时所做动作的变化、身体状态的改变、组员之间空间的改变等。最后,每组挑选一个学生在课程中弹奏曲目,其他学生则对曲目进行体态律动的完整表达。

在当今的高师钢琴教学环境中,不断有新的教学模式和理念涌现出来。体态律动教学法是音乐教育中一门重要的课程,我国的体态律动教学依然属于新兴学科,将体态律动教学引入钢琴教学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在基础音乐教育还是专业音乐教育中,都越来越受到青睐和重视。笔者将体态律动教学应用在钢琴教学中,在现有的钢琴课程基础上结合体态律动解决音乐教育专业学生钢琴学习的难点,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和想象创造能力,丰富学生的教学方法,以此培养出更加全面、更加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音乐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