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范
2010年4月7日,星期三,卡布里
马尔琼想方设法要把葡萄酒从味道典范中解放,这个典范漂洋越海,为人仿效,还像回音一样,携带其他国家的标准回传给我们。听着马尔琼说话,我不禁想起香水和香水的历史。
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十九世纪中产阶级的美感及经济标准始终是衡量香水的准则。这些标准由香水的结构、属于哪个气味家族以及浓度来定义。谐调(花香调、木质香调、绿意香调、辛香料香调等)的添加及选择,组成香水的结构。气味家族主要有花香调、东方香调、西普调、柑橘调和馥奇调。香水的浓度则视香水的使用性而定。此外,实习调香师都被迫熟识四十多种代表香水界美学典范(aesthetic canon)的原型。规定、标准、美学典范有了明确的定义,调香师身怀的知识才是文化遗产、传统、国家的象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香水界虽有变革,却画地自限,只用化学或天然的新产品,并运用一种自诩革命性的技术——顶空(Headspace)萃取法,可以现场就地分析花朵气味,只是产品全都毫无新意。国际化后的香水公司,从主动提供变成被动接受要求的香水公司,把品味划一了。能引发位居香水界龙头的法国公司开始思考的革新并不多,而且都来自美国,首先是引进干净卫生、拘谨保守的味道,其次是喷雾器的普及——这几乎可说是前者产生的后果(气味是由远离身体的动作来喷洒),以及想强迫消费者以香水的浓度、持久性作为评判市价的主要标准。
今日要归类香水诚属不易。大部分香水的原料都是化学产品,背离“天然”的标准。而且香水的美感不再纯赖谐调的增添,而是调香师需懂得宏观,才能掌握表达能力。可惜的是,香水的表现力(挥发性及浓度)往往抢尽美感的风头,只求通俗平易,迎合全球顾客。
从商业观点来看,旧香水不再受到景仰,只有新品备受瞩目。法国最畅销的十款香水中,除了香奈儿的“5号”、娇兰的“一千零一夜”和圣罗兰的“鸦片”外,清一色新香水。就工业观点来看,寻找新芳香原料没有前瞻性,理由是立法日益严格,开发的花费高昂,必要的安全测试不胜枚举,研究经费缩减。化学工业偏重大量生产那些气味为人熟悉的分子,对调香师嗅觉的更新,贡献越来越少。
高级香水公司为了永续经营,只得发明全新的气味内涵、崭新的谱写方式,重新定义质量,更新论点,和香水的信徒维持联系的方式也急需汰旧换新。唯有如此苛求,调香师这门职业方能找回存在的意义,恢复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