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实验内容

三、实验内容

(一)材料与仪器

1.材料

主要有氧化锌、炉甘石、硫酸钡、硫黄、樟脑、甘油、羧甲纤维素钠、西黄蓍胶、Tween-80、三氯化铝、枸橼酸钠、磺胺嘧啶、氢氧化钠、枸橼酸、尼泊金乙酯、单糖浆等。

2.仪器

主要有分析天平、乳钵、烧杯(100 mL、200 mL)、量筒(10 mL、100 mL)、试剂瓶、显微镜、粒度分析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等。

(二)实验部分

1.药物亲水与疏水性质的观察

取试管加少量蒸馏水,分别加入少许氧化锌、硫酸钡、硫黄、炉甘石、樟脑等粉末,观察与水接触的现象。分辨哪些是亲水的,哪些是疏水的,记录结果。

2.炉甘石洗剂的制备(calamine lotion)

比较不同稳定剂对炉甘石洗剂稳定性的影响。

【处方】

炉甘石洗剂处方见表2-1。

表2-1 炉甘石洗剂处方

【制备】

(1)处方1的配制:称取0.5 g炉甘石细粉,置乳钵中,加3~5 mL蒸馏水研成糊状,再加少量水研磨均匀,加水稀释并转移至10 mL刻度试管中,加水至刻度。

(2)处方2的配制:称取0.5 g炉甘石细粉,置乳钵中,逐滴加6 mL 50%甘油研成糊状,再各加少量蒸馏水及剩余处方量甘油研磨均匀,加水稀释并转移至10 mL刻度试管中,加水至刻度。

(3)处方3的配制:称取羧甲纤维素钠0.1 g,撒到20 mL蒸馏水上,待完成有限溶胀(加热促进溶胀过程),搅拌研成胶浆。称取0.5 g炉甘石细粉,置乳钵中,加入适量胶浆,研成糊状,再加部分胶浆研匀,转移至10 mL刻度试管中,加胶浆至刻度。

(4)处方4的配制:称取西黄蓍胶0.1 g,加入20 mL蒸馏水,加热促溶,搅拌形成胶浆。称取0.5 g炉甘石细粉,置乳钵中,加入适量胶浆,以下操作同处方3的配制。

(5)处方5的配制:称取Tween-80 0.4 g,加入20 mL蒸馏水,搅拌形成胶浆。称取0.5 g炉甘石细粉,置乳钵中,加入适量胶浆,以下操作同处方3的配制。

(6)处方6的配制:称取三氯化铝0.012 g,置乳钵中,加少量蒸馏水溶解,加入0.5 g炉甘石细粉,研成糊状,加水稀释并转移至10 mL刻度试管中,加水至刻度。

(7)处方7的配制:称取枸橼酸钠0.05 g,置乳钵中,加少量蒸馏水溶解,加入0.5 g炉甘石细粉,研成糊状,加水稀释并转移至10 mL刻度试管中,加水至刻度。

【注解】

(1)适应证与用法:本品有保护皮肤、收敛、消炎的作用。适用于皮肤炎症,如丘疹、亚急性皮炎、湿疹、荨麻疹;用前摇匀,外用、局部涂抹。

(2)各处方配制时,加液量、研磨时间及研磨用力应尽可能一致;研磨时朝同一个方向。

(3)用于测定沉降容积比的试管直径应一致,加样高度保持一致。

(4)炉甘石洗剂中的炉甘石带负电,加入少量三氯化铝中和部分电荷,发生絮凝,防止结块,改善分散性。

(5)甘油做助悬剂,可能会出现两个沉降面,这是因为甘油对小粒子的助悬效果好,而对大粒子的助悬效果差造成的,观察时应同时记录两个沉降体积。

【质量检查】

(1)沉降体积比的测定:将配制好的混悬剂分别倒入具塞刻度试管中,密塞,用力振摇1 min,记录混悬液的开始高度H0,静置,按所规定的时间测定沉降物的高度Ht,按式(沉降体积比F=Ht/H0)计算各放置时间的沉降体积比,记入表中。沉降体积比在0~1之间,其数值愈大,混悬剂愈稳定。

(2)重新分散实验:将盛有混悬剂的具塞试管放置一定时间,使其沉降(有明显的沉淀产生),然后将具塞试管倒置翻转(一反一正为一次),将管底沉降物重新分散所需翻转的次数记入表中。所需翻转的次数愈少,则混悬剂重新分散性愈好。若始终未能分散,表示结块,也应记录。

(3)微粒大小的测定:可用显微镜法或粒度分析仪测定微粒大小及分布范围。按《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982方法测定,应符合规定。

3.磺胺嘧啶混悬剂的制备(sulfadiazine suspension)

【处方】

磺胺嘧啶混悬剂处方见2-2。

表2-2 磺胺嘧啶混悬剂处方

【制备】

(1)单糖浆的制备:取蒸馏水25 mL煮沸,加蔗糖42.5 g搅拌溶解,继续加热至100℃,用脱脂棉滤过,从滤器上加适量蒸馏水,使其冷却至室温时体积为50 mL,搅匀,即得单糖浆。

(2)混悬剂的制备:取氢氧化钠0.8 g,分次加入约12.5 mL经煮沸放冷的蒸馏水,搅拌溶解,制成氢氧化钠水溶液。将磺胺嘧啶5.0 g混悬于20 mL蒸馏水中,缓缓加入氢氧化钠水溶液,边加边搅,使磺胺嘧啶溶解。另将枸橼酸钠与枸橼酸加适量蒸馏水溶解,滤过,滤液缓慢倒入上述磺胺嘧啶钠溶液中,较快速度搅拌,析出细微磺胺嘧啶沉淀,最后加入单糖浆和尼泊金乙酯醇溶液,急速搅拌并加蒸馏水至100 mL,摇匀,即得磺胺嘧啶混悬剂。

【注解】

(1)适应证及用法:本品主要用于溶血性链球菌、脑膜炎球菌、肺炎球菌等微生物感染;口服。

(2)用化学凝聚法制备混悬液,为了得到较细颗粒,其化学反应须在稀溶液中进行,并应同时急速搅拌。

(3)尼泊金乙酯醇溶液(5%)的制备:取尼泊金乙酯5.0 g溶于适量乙醇中,加入甘油50 g,再加入无水乙醇至100 mL,搅匀即得。本品中甘油为稳定剂,能增大尼泊金乙酯转溶于水中的稳定性,防止转溶时析出颗粒。若不加甘油则可配成2.5%溶液,但用量应加大1倍。尼泊金乙酯在酸性溶液中(pH=3~6)较稳定。

【质量检查】

(1)性状:本品为细微颗粒的混悬水溶液,静置后细微颗粒沉淀,振摇后成均匀的白色混悬液。

(2)鉴别:

①取本品2 mL,摇匀,加0.4%氢氧化钠溶液3 mL,振摇使磺胺嘧啶溶解、滤过,取滤液1 mL,加硫酸铜试液1滴,即生成黄绿色沉淀,放置后变为紫色。

②在含量测定项下记录的色谱图中,供试品溶液主峰的保留时间应与对照品溶液主峰的保留时间一致。

③取鉴别①项下剩余滤液,显示芳香第一胺类的鉴别反应(《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301)。

(3)检查pH值:取本品,摇匀,依法测定(《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631),pH值应为4.0~6.0。

其他应符合口服混悬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123)。

(4)含量测定:按照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512)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实验: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与0.3%醋酸铵溶液(20∶8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60 nm。理论板数按磺胺嘧啶峰计算不低于3000。

测定方法:取本品,摇匀,精密量取5 mL并转移至100 mL量瓶中,用0.1 mol/L氢氧化钠溶液30 mL洗涤移液管内壁,洗液并入量瓶中,振摇使磺胺嘧啶溶解,用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1 mL置50 mL量瓶中,用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精密吸取10 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另取磺胺嘧啶对照品约25 mg,精密称定,置50 mL量瓶中,加0.1 mol/L氢氧化钠溶液1.5 mL溶解后,用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10 mL,置50 mL量瓶中,用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同法测定。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药物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