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实验内容

三、实验内容

(一)实验材料与仪器

1.材料

主要有维生素C、碳酸氢钠、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Na)、焦亚硫酸钠、针用炭、注射用水、亚甲蓝、乙酸乙酯、乙醇、醋酸、碘、淀粉、葡萄糖、盐酸等。

2.仪器

主要有分析天平、烧杯(100 mL、200 mL)、G3垂熔漏斗、5 mL注射器、0.45 μm微孔滤膜、灌注器、pH测定、仪硅胶GF254薄层板、三用紫外分析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滴定管、高压灭菌锅、旋光光度计等。

(二)实验部分

1.5%维生素C注射液的制备(5%vitamin C injection)

【处方】

5%维生素C注射液处方见表4-1。

表4-1 5%维生素C注射液处方

【制备】

(1)注射用水的处理:取注射用水120 mL,煮沸,放冷至室温,或通入二氧化碳(20~30 min)使其饱和,以除去溶解在其中的氧气,备用。

(2)溶解:取75 mL注射用水,加入处方量EDTA-Na、维生素C、焦亚硫酸钠搅拌使之溶解。

(3)调pH值:分次缓慢加入少量碳酸氢钠固体2~2.5 g,不断搅拌至完全溶解,继续搅拌至无气泡产生,调节药液pH值至5.8~6.2。

(4)吸附:加0.1 g针用炭,室温搅拌10 min。

(5)过滤:用滤纸过滤除去针用炭。

(6)补液与灌封:加用二氧化碳饱和的注射用水至全量,用G3垂熔漏斗预滤,再用0.45 μm孔径的微孔滤膜精滤,检查滤液澄明度,合格后即可灌装。在灌装前先调节灌注器装量,按药典规定适当增加装量,以保证注射液用量不少于标示装量,5 mL/支。

(7)熔封:熔封时要求火焰细而有力,燃烧完全。单焰灯在黄蓝两层火焰交界处温度最高;双焰灯的两火焰应有一定夹角,火焰交点处温度最高。

(8)灭菌与检漏:100℃灭菌15 min。将安瓿放入加有亚甲蓝的水中,挑出药液被染色的安瓿,将检漏合格的安瓿外表面擦干,即得注射剂试制成品。

【注解】

(1)适应证及用法:主要用于防治坏血病,也可用于各种急慢性传染病及紫癜等辅助治疗;注射给药。

(2)配液时注意将碳酸氢钠撒入维生素C溶液中的速度,不宜过快,以防产生的气泡使溶液溢出,同时要不断搅拌,以免局部碱性过强,破坏药物。

(3)维生素C容易氧化,致使含量下降,颜色变黄,金属离子会加速这一过程。故在处方中加入抗氧剂,并在灌封时通入二氧化碳。

(4)维生素C在高压高温环境中易氧化,按照湿热高压灭菌方法会破坏药物。因此,调整灭菌压力温度和时间分别为100℃、15 min。

(5)灌装要求药液不沾安瓿颈壁,以免熔封时焦头。熔封时可将颈部放于火焰温度最高处,待顶部烧红时及时熔封,快拉慢压可以防止焦头。熔封后的安瓿顶部应圆滑、无尖头或鼓泡等现象。

【质量检查】

(1)性状:无色至微黄色的澄明液体。

(2)装量:按《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102检查方法进行,5 mL/支,可多加0.3 mL,每支装量均不得少于其标示装量。

(3)澄明度:按《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902进行。

(4)鉴别:

①取本品,用注射用水稀释成含维生素C 10 mg/mL的溶液。取4 mL,加0.1 mol/L的盐酸溶液4 mL,混匀,加0.05%亚甲蓝乙醇溶液4滴,置40°C水浴中加热,3 min内溶液应由深蓝色变为浅蓝色或完全褪色。

②取本品,用注射用水稀释成含维生素C 1 mg/mL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维生素C对照品,加注射用水溶解并稀释成1 mg/mL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按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502)实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0 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乙醇-水(5∶4∶1)为展开剂,展开、晾干,立即置紫外光灯(254 nm)下检视。供试品溶液所显主斑点的位置和颜色应与对照品溶液一致。

(5)检查:

①pH值:应为5.0~7.0(《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631)。

②颜色:取本品,1 mL中含维生素C 50 mg的溶液,按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401),在420 nm的波长处测定,吸光度不得超过0.06。

③草酸:取本品,1 mL中约含维生素C 50 mg的溶液,精密量取5 mL,加稀醋酸1 mL与氯化钙试液0.5 mL摇匀,放置1 h作为供试品溶液;精密称取草酸75 mg,置500 mL量瓶中,加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5 mL,加稀醋酸1 mL与氯化钙试液0.5 mL,摇匀,放置1 h作为对照溶液。供试品溶液产生的浑浊度不得浓于对照溶液(0.3%)。

④细菌内毒素:取本品,依法检查(《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1143),1 mg维生素C中含内毒素量应小于0.020 EU。

⑤无菌:按无菌检查法项下检查,应符合规定(《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1101)。

⑥其他:应符合注射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102)。

(6)含量测定:精密量取本品适量(约相当于维生素C 0.2 g),加水15 mL与丙酮2 mL,摇匀,放置5 min,加稀醋酸4 mL与淀粉指示液1 mL,用碘滴定液(0.05 mol/L)滴定,至溶液显蓝色并持续30 s不褪。1 mL碘滴定液(0.05 mol/L)相当于8.806 mg的维生素C。

2.葡萄糖注射液的制备(glucose injection)

【处方】

葡萄糖注射液处方见表4-2。

表4-2 葡萄糖注射液处方

【制备】

(1)输液瓶的处理:先用水冲洗,再用2%氢氧化钠溶液(50~60℃)浸泡并刷洗,再用水冲洗至中性,最后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冲洗。临用前尚需用注射用水冲洗两次。忌用旧瓶。

(2)橡皮塞处理:橡皮塞先用水搓洗,用0.5%~1%氢氧化钠溶液煮沸约30 min,热水洗净,再用0.5%~1%盐酸煮沸约30 min,用水洗净盐酸,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漂洗并煮沸30 min,临用前再用注射用水至少洗3次。

(3)涤纶膜的处理:将涤纶膜用75%~95%乙醇浸洗或用注射用水煮沸30 min,再用注射用水反复漂洗至漂洗后的注射用水澄明无异物为止。

(4)配制:按处方量称取葡萄糖,加适量热注射用水溶解,配成50%~60%的浓溶液,用盐酸调pH值至4.5左右,加上述浓溶液的0.1%~0.3%(g/mL)针用活性炭,搅匀、加热煮沸15 min,趁热过滤除炭。滤液加注射用水至配制量,测pH及含量,合格品用适宜滤器预滤,最后用微孔滤膜(0.45 μm)过滤,检查澄明度,合格后即可灌装。

(5)灌装:输液瓶临用前用新鲜注射用水冲洗两次。将质量检查合格的滤液立即灌装,并随即用漂洗合格的涤纶膜盖好,加橡皮塞、铝帽封口。

(6)灭菌与检漏:灌封好的输液应及时在115℃热压下灭菌30 min。灭菌过程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预热时排尽锅内空气再使温度上升,并控制好灭菌温度和时间。灭菌结束立即停止加热,并缓慢放气使压力表指针回复至零,温度表降温至90℃以下,开启锅盖,取出输液,冷至50℃,将药瓶轻轻倒置,不得有漏气现象。本工序应特别注意安全。

【注解】

(1)适应证及用法:本品可补充能量和体液;注射或口服。

(2)原辅料的质量、针用活性炭,以及包装用的输液瓶、橡皮塞、涤纶膜等是注射液澄明度、热原和霉菌不合格的主要因素,使用前务必达标。

(3)本品易发霉变质,供静脉滴注用量大,故在全部制备过程应严防污染,灭菌要彻底。

(4)输液的过滤要求:滤速快、澄明度好。过滤除炭时,要防止漏炭。预滤常用砂滤棒、垂熔玻璃漏斗,用微孔滤膜作为终端滤器;也可采用单向复合膜滤器一次过滤完成除炭、预滤和精滤。

(5)灭菌温度超过120℃,时间超过30 min,溶液开始变黄,色泽的深浅与5-羟基糠醛产生的量成正比,故应注意灭菌温度和时间。灭菌完毕后,要特别注意在降温降压后才能开启锅盖。

(6)葡萄糖溶液经灭菌后,常使pH值下降。研究表明该溶液pH值先调节至5左右,再加热灭菌较为稳定,变色最浅,且能符合药典规定的pH值。

【质量检查】

(1)澄明度:按《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902附录注射剂澄明度检查的规定检查,应符合规定。不溶性微粒的检查是将澄明度检查合格的输液1瓶,按《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903方法检查,应符合规定,即1 mL注射剂中含10 μm以上的微粒不得超过20粒,含20 μm以上微粒不得超过2粒。

(2)pH值:应为3.2~5.5。注意灭菌前后pH变化(《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631)。

(3)细菌内毒素:取本品按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的规定检查,应为阴性。若为阳性时,应再做热原检查(《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1143)。

(4)热原:取本品依法检查(《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1142)。

(5)含量测定:按《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621方法测定旋光度,并计算含量。

(6)其他:应符合注射剂项下有关规定(《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