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实验原理

二、实验原理

脂质体(liposomes)指药物包封于类脂双分子层薄膜中间所制成的超微球形载体。一般由磷脂和胆固醇制成。常见的磷脂分子结构中有两条较长的疏水烃链和一个亲水基团,将适量的磷脂加至水或缓冲溶液中,磷脂分子定向排列,其亲水基团面向两侧的水相,疏水的烃链彼此相互缔合为双分子层,构成封闭囊泡结构。

用于制备脂质体的材料主要包括天然磷脂(如大豆磷脂、蛋黄卵磷脂)、合成磷脂(如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二硬脂酰磷脂酰胆碱)以及胆固醇。胆固醇与磷脂混合使用可制得稳定的脂质体,胆固醇的作用是调节双分子层的流动性,降低脂质体膜的通透性;其他的附加剂有十八胺、磷脂酸等,这些附加剂能改变脂质体表面的电荷性质,从而改变脂质体的包封率、体内外稳定性、体内分布等其他相关特性。

脂质体可分为三类:小单室(层)脂质体,粒径为20~50 nm,经超声波处理的脂质体,绝大部分为小单室脂质体;大单室脂质体,粒径约为200~1000 nm,用乙醚注入法制备的脂质体多为这一类;多室(层)脂质体,粒径为400~3500 nm,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犹如洋葱断面或人手指纹的多层结构。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有多种,根据药物的性质及制备条件进行选择。

(1)薄膜分散法:经典的脂质体制备方法,通常形成多室脂质体,经超声处理后得到小单室脂质体。此法优点是操作简便,脂质体结构典型,但包封率较低。

(2)注入法:有乙醚注入法和乙醇注入法。注入法是将磷脂等膜材料溶于乙醚或乙醇中,在搅拌下慢慢滴入55~65℃含药或不含药的水性介质中,蒸去乙醚或乙醇,继续搅拌1~2 h,即可形成脂质体,通常形成大单室脂质体。

(3)逆相蒸发法:系将磷脂等脂溶性成分溶于有机溶剂,如氯仿、二氯甲烷中,再按一定比例与含药的缓冲液混合、乳化,然后减压蒸去有机溶剂,即可形成脂质体。该法适合于水溶性药物、大分子活性物质,如胰岛素等的脂质体制备。

(4)冷冻干燥法:先按上述方法制成脂质体混悬液,分装于小瓶中,冷冻干燥制成冻干制剂,全部操作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本法适于在水中不稳定药物脂质体的制备。

(5)熔融法:将磷脂、表面活性剂等辅料加少量溶剂溶解,胆固醇加热熔融,将两者混合,滴入约65℃的水相中,搅拌混合,即得。采用此法制备易获得多室脂质体,其物理稳定性好,可加热灭菌。

评价脂质体质量的指标有粒径、粒度分布、ξ电位、包封率、载药量、泄漏率、磷脂氧化程度等。其中,包封率和载药量的计算公式如下:

包封率(Qw,%)=(包封于脂质体内的药量/药物投料量)×100%

载药量(LE,%)=(包封于脂质体内的药量/载药脂质体的总重量)×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