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西周生活在淮土平原上一个贫穷、落后,名叫柳大营的村庄。虽说柳大营是个不小的村庄,然而位于省、县最西北的位置,与外界连接的道路又被山村阻隔,导致柳大营“与世隔绝”,当然茶棚村也是如此。在过去六七十年里,村里都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村与村之间,都是些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晴天还好说,要是遇到阴雨天,土路就变得泥泞难走。不要说离开村庄,就是邻里之间互相走动都要避开雨天。因此,外边的人很少进来,里边的人也不轻易出去。这地方的村民,长年累月都被封闭在了家门口这片土地上。

柳西周少年时听从外闯荡归来的人说,市里和县里出远门都有轮船和火车,可他从来没有见过。柳西周的爷爷当了一辈子生产队长,他的父亲在村里当了一辈子会计。正因为他们家上两代人都是当村干部的,所以能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尽管家里贫穷,爷爷和父亲还是想尽一切办法让柳西周到学校上学。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跟他的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柳西周长大之后要做什么,他似乎早就有了打算。他见过爷爷吹着哨子,带领生产队社员下地干活;看见过父亲经常去大队开会,用算盘给村里人算账。他心里也向往着将来能像爷爷和父亲那样成为村里的干部。爷爷告诉他,当村干部很重要,也很光荣。从那时起当名村干部变成了他的唯一志向,是他年少时的目标,更是那个年代的青年人伟大的追求。

柳西周自幼就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打小就被爷爷和父亲用心培养,他学会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在学校他非常热爱学习,读书也很刻苦。老师上课,他聚精会神听讲,回家做作业,他专心致志。家里当会计的父亲给他辅导学习时,总会念叨,你不但要语文好,还要算术好,只有文化水平高,生产队干部才能当得好。

柳西周每个字都写得横平竖直,工工整整。他的学习成绩一直排在班里前两名。正因为他品学兼优,所以老师选他当了班长。柳西周总是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都起模范作用。每节课,他不但负责收同学的作业本,还抢着擦黑板,带头打扫卫生。同学之间打了架,他每次都能调解得很好,特别是对班里学习不好的同学,他也很热情地给予帮助,让他们跟他一起共同进步。因为他工作能力超强,表现特别出色,所以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年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最后他还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初中。他也是那个贫穷、落后的年代,村里少有的初中生。

按照柳西周的品行,还有他的成绩,应该继续上高中的,可家境拮据,能把他供到初中已然十分不容易了。文化普及率极低的柳大营特别需要他这样有知识的青年。因此,柳西周初中一毕业,村支书张兴成就立刻把他留在身边,培养柳西周成为一名团委书记。1986年正式参加工作的柳西周,每个方面都表现出众,在同一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烈日炎炎下,柳西周头戴草帽,身穿白短布褂,手里拿把锄头,把庄稼地里的一棵棵青草铲除。累了他就用肩膀上的毛巾擦脸上的汗水,稍做休息。他手拄锄头向远处眺望,头脑中思考一个问题:这里地理位置偏僻,却还有这么多村民愿意长期生活在这里,依赖这里是平原,有大片的土地可以耕种。只要能打粮,人就有吃的,就能生存下去。过去靠工分吃饭行不通,如今把土地分到各家各户,农民种地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了,积极性也提高了,收成是比过去好了,可亩产量却并没有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仍然是低产。像他家这样壮劳力多的人家,粮食尚且不够,每年还缺至少两个月的口粮,这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他自己给自己出了难题,可又破解不了这道难题,他的眉头便跟着皱起来,心情也沉重起来。身为一名村干部,自然要担起责任,要想出一个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把低产田改造成高产田。当务之急,就是研究如何提高亩产,让一亩地能顶两亩地的产出,改变农村的贫困现状。如果当村干部的不挑重担,不能成为村民的领头人,那还叫什么村干部?

柳西周是柳大营土生土长的娃,土生土长在柳大营,他打小过的就是食不果腹的日子,连黑面馍都吃不上,更别提白面馍了。村子顶富裕的人家也只是在过年的时候,有一顿白面馍吃。贫穷的人家,能在过年时吃上外皮是白面的杂和面馍,也就谢天谢地啦!那年月的孩子都盼着过年,而盼过年也只为了能吃上一个白面馍……

柳西周六七岁的时候,每年到了麦收时节,母亲就让他领着二弟,手里挎个小筐,去田里拾麦穗。母亲总是说,你俩好好拾,等到过年,娘好给你们蒸白面馍吃啊!

他领着弟弟走过一片又一片的麦地,他们拾到的麦穗又瘦又小,大多数都是瘪麦粒。地上丢下的麦穗也并不多,他和二弟跑了一上午,拾得的麦穗连筐底都盖不住。二弟的腿走酸了,脚疼了,又拾不着麦穗,心里就泄了气,不愿再拾。柳西周总是在一旁鼓励弟弟说,你快拾呀,到过年好让咱娘蒸白面馍吃。

正是心中惦记着过年能吃上一口白面馍,二弟一听这话就又有了劲,接着跟他一块继续找麦穗。只要能拾到一头麦穗,他俩就欢喜得不得了。

柳西周和二弟拾了整个麦季,其实也没拾到多少麦子。可他还是不忘问母亲,娘,我俩拾的这些麦子,到过年够蒸白面馍吗?

娘用木棍将麦穗捶碎,收到簸箕里,把麦糠一下一下簸出去,把不小心掉落在地的麦粒一粒一粒拾起来,重新放到簸箕里。她满脸喜色地说,能,咋不能?

柳西周不知在脑海里把拾麦穗的往事回忆了多少遍,娘弯腰捡拾地上掉落麦粒的情景,让他记忆犹新。是啊,庄稼人跟麦子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把麦子看得重,每一粒麦子都是那么珍贵。过去大生产队时,小麦亩产只有一百多斤,产量好时也只有二百多斤。如今土地分到各家各户,小麦亩产才不过三四百斤,最多也不过五百斤。怎样才能让小麦的产量达到七八百斤,让低产田变成高产田,让村民不仅能填饱肚皮,还能常年都吃上白面馍呢?

如何让村民的日子向上走,过得越来越好?这是一道难题,也是一场硬仗。柳西周认为他现在要把农业生产当成自己最重要的工作,不但要做好,还要做出成效。他要把小麦低产这个难题给解决,打赢这场硬仗。虽然他初任村干部,但他勇于担当,愿意主动挑战,迎接这个考验。他坚信, 经过不懈努力,小麦亩产量由五百斤再提高到八百斤的愿望一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