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
二十八
柳西不管走到哪儿,他心里都不忘自己是一个村干部。有一次,他上县城办事,在一家杂面馆吃饭,赶巧吃到了人家卖的用红芋面蒸的死面饼子。他记得小时候,他娘把面和好,就靠着锅贴一圈。炕熟之后,背面都带着黄焦,拿一个热面饼子在手里,掰一块蘸一些红辣椒酱,吃着又香又辣。他每次都大口大口地贪吃着,一顿能吃好几个。可以说,那是他小时候记忆最深刻的美味佳肴了。今天又一次品尝到,仍然像当年一样可口。只是这红芋面饼子,因为背面没焦,也没有辣椒酱来蘸,就吃不出那种辣口的酥香了,反倒还有些粘口,软软的,不够筋道。不过猛吃一口,还是有种红芋面甜香的味道,尽管他已没有过去那么能吃了,但还是连吃了两个。
他边吃边观察,发现好多食客都是冲着这家面馆的杂面而来的。食客不少,你进他出的,络绎不绝,生意还是挺好的。别看都是些不起眼的杂面吃食,一个不大的红芋面饼子要一元钱,价格也不便宜。柳西周就在脑子里琢磨,这样的红芋面饼子,一斤面至少可以蒸五个,也就是说,一斤红芋面经过简单加工就变成了五元钱,这可算是个赚钱的好买卖。
柳西周上县城办完事回去的路上,头脑中仍一直想着那红芋面饼子。他耳边便不由得响起过去乡下常唱的那首歌谣:红芋汤,红芋馍,离开红芋人难活!正因为红芋的适应能力强,不仅耐贫瘠,而且产量高,村民们在地里大量栽种红芋,红芋就慢慢成了主食。可以说一天三顿,锅里、碗里都是它。在饥饿的年代,农民靠红芋填饱肚子,保住了命。
不过,种红芋也有一点不好:必须一棵一棵地栽插,也必须一棵一棵地收获。虽然如今已在收获环节上有所改进,可以实现机械一次性出土,只是还需要人工捡拾的配合,但尽管如此,由于红芋的生长期远比大豆、玉米的长,再加上大量农民弃耕、进城务工,劳动力严重缺乏,红芋这种作物的种植面积便越来越小了。就算有些农民还在栽种,也是小面积的,大面积栽插红芋已不多见。
就拿他们茶棚村来说,能把红芋成亩栽插的也不超过三十家,其中还数柳大营赵秀美家栽插的面积最大,每年都要栽三到五亩地。
今天,柳西周在杂面馆吃过红芋面饼子之后,大有启发,几乎看到了栽插红芋的商机。正因为近些年来红芋这种作物的种植面积锐减,红芋在市场上的价格反而跟着又涨起来了。现在,动员村民大力种植红芋,正是大好时机。有了这个想法以后,他又开始在心里算起了栽插红芋的经济账。就按每亩产量三千斤计算,要是直接卖鲜红芋,每市斤七角,每亩可以收入两千元以上。如果就地加工成红芋片,再进一步加工成粉面、粉丝,每亩收入可以高达几千元!这跟种玉米和大豆相比,效益就好多了!
一路上,柳西周在心里越是这般盘算,心里就越热乎。这一趟进城真是大有收获,竟意外地找到了一条种植红芋的新出路!
不是说赵秀美家栽插的红芋面积最大吗?柳西周从县城返回来便马上去了赵秀美家,他想跟赵秀美好好探讨一下,扩大红芋种植面积这件事。
他风尘仆仆地前往赵秀美家,只见她家门上挂了把大铁锁。他向邻居一打听才知道赵秀美挎着背筐,手拿镰刀,去她家东南地里割红芋秧头啦!
柳西周便转过身,向着赵秀美家东南地走去了。他来到她家东南地这块红芋地头,果然看见了正在弯着腰身干活的赵秀美。
当他开口跟她提起要扩大红芋种植面积这事时,赵秀美兜头就泼了他冷水,你这主意是好,可行不通。你看看如今这红芋,秧藤长得多旺?都能长到膝盖这般深了,可只顾地上长秧头了,地下哪儿还长红芋啊?
柳西周听后,下到地里一番查看,发现赵秀美这话句句属实。他知道红芋不喜欢肥沃的土地,只有贫瘠的土地才适合它生长。如今村民大量使用化肥,土地化肥含量已经过剩了。到了下茬栽插红芋,便造成红芋秧藤的过度旺长。地上面积被严重遮阴,阳光穿透不下去,地里积累的养分便在地面上大量消耗掉了,形不成产量,自然也谈不上有收益了!
赵秀美用镰刀一下一下地割着红芋秧头,割了一大把扔在地上。跟着笑嘻嘻地说,我才不管它长不长红芋哩!我家栽红芋本来就不是为了长红芋。如今养羊已经找不到放羊的地方了,我便想到了在自家地里栽红芋,割秧头喂羊这个好办法。她这么说着,又弯腰割了一大把,忽然站起身,说,你说奇怪不奇怪,我栽插红芋本没有指望它长红芋的,可让我这么下手一割吧,下边反而长出红芋来了。虽说块头不算大,但一亩地也能收获一千多斤呢。我这也算是一举两得啊!
柳西周却不感到奇怪,他认为赵秀美这话合乎情理。正因为她采取了这种方法,抑制了秧头在地上的旺长,养分转过来向地下输送,红芋自然就增产了。他说,你割得恰到好处,这就叫你不割它不长。这么说着,他又问道,你这样的割法,一共要割几遍?
赵秀美放下镰刀,开始把割下的红芋秧头朝背筐里填。她告诉柳西周,我过去每块地都是割两遍的,自从我发现割过之后长红芋就不舍得那样狠心割了,改成只割一遍了。
柳西周也上手给赵秀美收红芋秧头,他顺便指导赵秀美说,你看你家地里的红芋秧头旺得像昂头马,我认为你割两遍也行。不过,我建议你改变一下做法。
赵秀美眨巴着眼,问道,那你说我应该咋样做?
柳西周抱着红芋秧头朝外走,他告诉赵秀美,你割过第一遍之后,遇到下雨天每亩施十斤尿素,撒上二十斤硫酸钾。等两遍割过之后,再及时浇一遍水,分别朝叶面喷施两遍高浓缩磷酸二氢钾,这样红芋自然就长大起来了。你记住,凡块根、块茎类作物都喜欢钾肥。
两人一块收完红芋秧头,柳西周临走的时候还不忘对赵秀美叮嘱一句,我刚才跟你说的你要记住,可一定要按我说的去做呀!
赵秀美说,你的话俺记下啦,既然能让俺增产增收,俺能不依从你的办法吗?
为了解决红芋秧头生长过旺的问题,柳西周专门去找柳西红探讨。柳西红告诉他说,村民上茬种小麦,氮肥施用量偏大,造成了营养过剩,致使下季红芋秧藤生长过旺。而且同一个红芋品种连续栽插多年,品质也严重退化了,只在地上长秧,地下却不好好结红芋,这也是一大原因。
柳西周认为柳西红的分析很到位,也说到了问题的实质,他下定决心要解决这两个突出问题。于是,他开始关注红芋良优新品种的信息。有一次他从《农村百事通》上看到河南省甘薯研究所成功培育出一个超短蔓红芋新品种。这个品种的特点就是上部秧藤短而瘦,用通俗的说法就是只长红芋,不长秧子。这一大特点正是柳西周所看重的。除此之外,这个品种还有结红芋集中,多块结红芋,不空棵,能密植等优点。资料介绍说每亩可栽植五六百株,以群体夺高产,而且还是白心的,出粉率高,味道甘面可口,食用无薯丝。这种红芋块的外观是紫红色的,外皮光滑又好看,味道鲜美。
柳西周对这个新品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它的几大优点让他十分心动。超短蔓,出粉率高,不空棵,食用无薯丝,这都是他特别需要的。
他看过之后便直接给这家研究所打电话,就这个超短蔓品种再次进行详尽的咨询和了解,还拿着笔做了详细记录。有了要引种这个品种的强烈愿望,他又亲自跑到了几百里外的河南郑州,并以每棵五元的超高价格购买了一百株种苗,准备先精心试培一段时间看效果。
果不其然,这个品种经过他的种植和考察,几大优点便突出地表现出来了。上部藤蔓细而短,最长的也不超过三尺;下部结红芋大把大把的,颜色紫红,外形光滑又美观。
得到这个优良品种,柳西周如获至宝,他收获之后,只煮了个小红芋品尝,剩下的全部窖藏了。到了第二年,他又把这些新品种移植到自家大田继续试种,一共栽了五亩。通过连续两年的试种,证明这个品种完全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试种后的第三年,他正式在柳大营进行了推广。
柳东三队的柳新春常年留守在家,农忙时就耕种自家土地,农闲时就加入本地的一支建筑施工队,给附近村民建新房。柳西周知道,他家每年都会种植红芋,所以便选他家作为种植新优红芋品种的重点示范户。柳新春这人热心,也善于农耕,于是就把自家的六亩地全都引种上了。
到了秋季,这个超短蔓品种的产量达到了每亩三千八百斤,六亩地共收获两万两千多斤红芋。
在柳西周的建议下,柳新春建了个挺大的地窖,把两万两千多斤红芋全部贮藏了起来。到了第二年春天,又把它们全都育成了种苗,不用柳西周帮他宣传,种苗一出,周边村民便蜂拥而上,争相抢购这个短蔓新品种。一时之间,供不应求。柳新春一年光卖种苗就收入两万多元。
不说别人,单说柳新春,打那以后他栽种红芋的劲头就更足了,热情也更高了。柳西周又让他转租过来人家五十亩地,在当地搞起了大规模种植,如今他已成为当地有名的红芋种植大户。红芋收获后,再加工成粉丝,包装后向外销售,价格又翻了几番,这样一来,靠种红芋,柳新春实实在在走上了致富路。
柳西周心里也乐开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