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二

五十二

柳西周这个村干部,对乡村到底应该如何发展有充分又独到的见解。乡村发展,光靠喊口号是不行的,最切实可行的还是要用实际行动去真抓实干。也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乡村向前发展。落后的村庄因受生活所迫,大批的青壮年都进城打工了,只留下老弱病残留守乡村,农村变成一个空村!只靠这些老弱病残建设乡村,发展乡村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如果真是这样,那乡村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柳西周认为,唯一切实可行的就是让外出打工的大批青壮年由城返乡,或者直接停下他们往外走的脚步。只有让更多的青壮年在家乡留下来,用他们的资金、技术和力量在家乡创业、兴业,乡村才能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乡村发展才能落到实处,乡村才能充满希望。

很多年前柳西周就有这样深刻独到的认识,他也一直都在不遗余力地做着这项挽留青壮年村民的工作。正因为他有这种急切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所以只要有村民打工返回,他就赶紧上门,先从感情上去跟人家拉近距离。只要他能跟人家说上话,他就苦口婆心地劝说人家,千方百计地进行挽留。为了能把返乡村民留下来,这些年来他花费了很多的心血和精力。

柳玉林就是茶棚村众多外出打工人员中的一员,而且还是从茶棚走出去最早的一位村民。他原本在家里开手扶拖拉机,经常开着拖拉机给村民犁地、打场,这样也能增加些收入。由于他要不断进城购买机械零件,或者赶去查看新型号的农用机械,所见世面就比一般村民广。当乡下刚兴起外出打工潮时,他就走出家门打工去了。

柳玉林在乡下算是一个精明人,可他进了城,见到城里有不少不认识的技术活,顿时感觉自己成了一个拙笨人,没有一样是他上手就能干的。只有在城里开饭店,卖些吃的,他多少还能沾点儿边。于是,他就打算开饭店,可是他手里又没有那么多的本钱,后来还是他大舅卖了一头牛犊子,得手一笔钱借给他,才算在城里把饭店开了起来。

柳玉林当初为了进城,遇到的难度也不小。因为他在家里排行老大,为人又孝顺,当时父母都跟着他生活。他父亲身体硬朗,倒也没说啥,主要是他母亲身体不大好,对他很依恋,偷着哭了好几次。他母亲内心里不想到二儿子家里去,并不是二儿子人不好,而是那个二儿媳妇人有些恶泼,二儿子也有些窝囊,不当媳妇的家。他母亲要是去了,少不了要看二儿媳妇的脸色。柳玉林已经在城里把门面房子租下了,他便连着几天做母亲的思想工作。不论母亲情不情愿,她都不得不去二儿子那个家。

也就是柳玉林在城里开饭店的第三年的冬天,他母亲的病加重了,不久就卧床不起了。柳玉林甘愿出钱给二弟,可他二弟媳却死活不接这个钱,不愿替大哥去伺候婆婆。还是柳玉林的妹妹心肠不错,不让大哥为难,主动把母亲接去了她家,端屎端尿地养活。可老人到了这种境地,身体就衰垮得很快,被妹妹接去家里不到两个月,母亲的病情突然恶化,只好又把母亲拉送回二哥家。

那时已接近春节了,柳玉林饭店的生意正好,他是掌勺的大厨,根本脱不开身,可家里一个电话又一个电话地紧催。柳玉林没有办法,只好把饭店关门,打算第二天返程回去。这时候他突然接到他母亲的电话,他母亲在电话中泣不成声地说,你只顾做生意挣你的钱,你不打算要娘了,你今天回来还能见着我,到明天回来你就见不着我啦!

柳玉林只当他母亲说的是气话,没想到等他第三天到家时,他母亲已经在头天晚上咽了气,口仍然半张着,眼睛也不闭。

柳玉林看见了心如刀割,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羞愧加悲痛让他把头朝硬地上连连磕碰,额头很快就鲜血淋漓了。他声泪俱下地说,娘啊,我对不起您,我不是您儿,我是个该刀劈的罪人!

柳玉林生有两个儿子,他进城那一年,大儿子上小学,成绩在班里排前几名。自打他进了城之后,两个儿子都交给他父亲带,可老人哪能管得住孙子?等大儿子上初中之后,失去父母监护的孩子便失去了管教,大儿子不好好学习,进网吧打游戏入了迷,成绩便迅速下降。人也不学好,跟集上的两个街痞子鬼混在一起,动不动就跟同学打架,要不就跟街上的孩子打架,在班里成了学混子。班主任也管不住他,他慢慢变成了班里的害群之马。班主任没有办法,只好给千里之外的柳玉林打电话,无奈地说,你要是再不回来管教你的儿子,学校只有把他开除了!

柳玉林无论如何也没想到,他家大儿子本来是一个优等生,却因他进城打工,学习成绩就退步成了班里的倒数第一,还成了班里出了名的坏孩子,坏到学校都要开除他!

柳玉兰被迫打城里返回来,没想到长高一头的儿子跟过去大不一样了,看见爸爸就把头拧着,满不在乎,显得十分叛逆。父子之间的距离变得疏远了,他还没说儿子两句,儿子就直接顶撞他。柳玉林一怒之下,抓住大儿子便没头没脸一顿暴打。同时,自己也气得胸口直疼。

他从前乖巧听话的大儿子,如今已经变成了这副无可救药的样子,他的一顿打不但没起到任何正向的作用,反而使他更加自暴自弃,连初中都没上完就辍了学,独自跑到城里闯荡去了。他身子瘦弱,干不动重活,进厂也没人敢要,他就在城里鬼混,经常被打得鼻青脸肿。到了十八岁那一年,他才算进了厂,但因为文化程度低,他又不肯用心学技术,只能干那种脏活、累活,挣个低工资。

每当想到他的大儿子,柳玉林心里就难受得不行。他清楚地知道,都是因为自己进城打工,才把大儿子的前途给毁了。

当柳玉林父亲年纪偏大、身体不好的时候,他家小儿子也开始上小学,成绩在班里排前三。孩子肯学,又听老师的话,柳玉林就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转变想法了。他觉得城里始终不是他的家,在他心里边,最放心不下的是家乡的老父亲和小儿子,他不能让一老一小再失去他的亲情。他现在已经认识到,出门挣钱不是最重要的,回到家乡照顾老人、培养好小儿子,这才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柳玉林拿定主意,下定决心之后,就把城里的饭店转让了。然后,便带着老婆返程回乡了。

柳西周听说打工出去几年的柳玉林回来了,他把刚吃一口的饭碗放下,便急急忙忙起身朝柳玉林家赶去。他要去见柳玉林。

见到柳玉林,两人亲热地交谈起来。柳西周听柳玉林跟他说这次回来不是探家,而是要留下来不走了,柳西周感到特别高兴。他跟着就趁机对柳玉林热情地讲起了政府对返乡创业人员的各项优惠政策。他说,你这次能留下不走,那真是再好不过啦!你在家也可以创业,如今政府对这一块是大力扶持的。比如,放宽工商准入条件,税费减免,提供企业创业用地,给创业人员金融贷款,给予人才奖励补助和创业补贴……

柳西周觉得光靠他嘴上说,说多了柳玉林也不一定都能记住,所以回去之后又专门给他送来了一份详尽的书面资料。

柳玉林被柳西周的真诚和热情打动了,他仔细阅读资料之后,心里又重新燃烧起在家创业的热情。他想,自己在外做了这么久的生意,正好有些积蓄,再加上政府有资金扶持,他为什么不干呢?他一定要找个项目好好干啊。

可他毕竟有好几个年头没有在家了,对现今乡下的情况不太了解,一时也弄不清自己着手干个啥项目好。

柳西周紧跟着便二次上门,跟他介绍了近几年家乡发生的变化,帮他分析干哪些行业能挣钱。柳西周想起过去柳玉林有开农用机械的特长,便向他提出自己的建议说,现如今乡下村民翻建新房的相当多,建房也都要垫土,可青壮劳力又严重缺乏,人工挖土也是苦累活,给钱多了不合算,给钱少了又难找人干。我看你不如抓住这个大好机会,买台挖掘机给村民挖土垫宅基,这可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来钱项目啊!

柳玉林依从柳西周说的,和老婆进行了一番商量之后,就赶到临泉农机公司购买回一台“犀牛”牌挖掘机。

柳西周为了帮柳玉林筹借急需的七万元,急匆匆地赶到集上柳玉彬那里,向他开诚布公地说明了自己的来意。柳玉彬见是柳西周出面跟他借钱,而且柳玉林不过是买挖掘机暂时周转不过来,生意人之间有困难时互相帮一把,也算是照应。所以没用柳西周怎么说,柳玉彬就如数借给柳西周七万元钱。柳西周要写借据,可柳玉彬坚决不让写,他说,咱爷们之间,还用得着写这个?咱两个谁跟谁啊!

柳西周拿到这笔资金之后,就直接赶去了柳玉林家,把这笔钱送了过去。

就这样,柳玉林留在了家乡,孤单的老父亲又得到了大儿子和大儿媳的照顾。由于夫妻二人对老人尽心尽力地照料,让老人获得了亲情的关爱和温暖,八十六岁的老父亲身体虽不如从前,心情却好了起来。还有他家小儿子,有了父母的陪伴和疼爱,学习更加努力,一直是班里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柳玉林也计划好了,等小儿子考上高中之后,让老婆直接进城陪读,确保小儿子将来能考上一个好的大学,有更大的发展前途。

如今的他,觉得自己不再像空中的落叶那样有漂泊感了,活得踏实又温暖。

当他打柳西周手里接过那七万块钱时,他内心里充满了对柳西周的感激。正是村里这个热心肠的干部,在他回乡之后给他指明了发展方向,还激起他创业的热情。如今他有了这个能挣大钱的挖掘机,劲头鼓得更足了,他有什么理由不甩开劲去大干一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