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
十三
如果不是柳西周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他是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老几辈都饿肚皮,甚至连榆树皮都能剥了吃,而现今由于亩产的大幅度提高,小麦亩产千斤已是普遍现象。夏收之后,农户家中的粮食便堆成了山,随之而来出现了卖粮的问题!农民用架车装满粮食,从粮站大门口顺着公路边一字长蛇阵般,一辆接一辆,摆几公里那么长,足有几百辆粮车,可粮站一天只能收几十车粮。
镇粮站的所有粮仓都收满了,往外又调不出去,腾不出空粮仓,粮食就没处收啦。
也有人说,空粮仓还有,粮站没了收粮的资金,没钱就没法收购了!
农户们半夜就拉着满架车的粮食上路,等到天快黑时,满满一架车粮食还原封不动,就硬着头皮在粮站门口坚守着。一车筛干净的粮食,有时候要等上三天才能卖掉,并且是压价卖出的。
柳西周眼看着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卖不出去,他感到心疼,不是滋味呀。他跑到田间地头,两眼盯着田里的庄稼,走来走去。他在思考着为什么会出现卖粮难这样的新问题。渐渐地,他理清了思路,发现了问题根本在于村民把大量土地都集中种粮,粮食高产了,但无形之中就造成了粮食生产过剩。而从存储到收购都存在很多不足,这就使各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卖粮难。顺着思路,进一步想,他认为村民的种植方式太过单一,这样种植下去,粮食只会越来越难卖。农民现在手中紧缺的是钱,要想破解这道难题,种植结构应该多样化,尤其要向经济作物转移,增加效益,只有这样才有好的发展前景。
这一年冬天,柳西周进城里办事,看到郊区的人们采用地膜覆盖规模种植马铃薯。这让他灵机一动,心想,人家能种,我们村也该能种吧。
有了这样的想法,柳西周来到一户人家地里,与种植户进行了交谈,进行实地调查和了解。他得到的答案是,马铃薯适应能力很强。种植户说,我们这都是打黑龙江那边引过来的优良品种,距离好几千公里呢!从我们这儿到你们那儿不过才几十里,你们那里怎么不能引种呢?马铃薯产量高,行情也好,只要你敢去种,就肯定比只种小麦强。
柳西周的心让这些话说动了,他顿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想法,引种马铃薯。
柳西周决定要引种马铃薯了,可今年冬天不行,一是没了种源,二是家里没有留出空白的春地。无奈,他只能暂时放弃了。
不过,柳西周把种马铃薯这样的打算放在了心上。
转眼又是一年,柳西周抢早下手,动员几十户村民种植马铃薯。村民提前把土地面积留出来做好准备,并按照他统计的地亩数订购了马铃薯种。
当地村民从来没种植过马铃薯,也从来没见过地膜覆盖这种种植方式,所以大家都觉得很新鲜。
柳西周办事细心,为了指导村民栽种,特意从郊区请来一个专业种植户,每天吃住都在他家,柳西周好酒好菜地款待着。针对马铃薯的行距、株距、深度,以及复合肥与马铃薯的间距,地膜如何覆盖才恰到好处等等一系列问题,专家都到现场一一进行了示范和传授,把栽种方法全都教给了村民。
年前冬天将马铃薯栽进地,到了第二年春天,马铃薯芽苗出土了。秧苗长起来时,要适时破膜;膜内长了青草,要及时拔除;马铃薯生长中期,遇到旱天要顺趟进行浇水;马铃薯转入生长期,要朝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柳西周对马铃薯进行精细管理,让第一年引种过来的马铃薯能有个好收成,他来来回回地没少奔波。
地膜覆盖栽种的马铃薯,生长时间为半年。在麦收之前,柳西周第一年引种的马铃薯亩产达到四千斤。正因为抢先种便能抢早上市,价格可观,每市斤能卖到四角,这样每亩的收入就达到了一千六百元。刨去成本,净收入也有近千元,相当于两亩麦子的收入。再加上收获时间比小麦早,就算接着种玉米,也能比小麦地里的玉米产量高,收入高。
柳西周第一年发动村民种植马铃薯时,村民还有一些顾虑,那些观念旧、胆子小的村民拒绝种植。到了第二年,看到实惠的村民用不着柳西周号召,就纷纷抢着种植。村民栽培马铃薯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栽培面积一下扩大了几倍,他们茶棚村,几乎要变成了栽培马铃薯的专业村。
茶棚村在柳西周的带领下,连续三年栽培马铃薯都获得了丰产丰收,让农民都挣到了钱。
20世纪90年代初期,乡村信息传递还是相对落后,但村民想要致富的心情都很迫切,大家都在寻找好的种植项目。人们见茶棚村栽种马铃薯卖出好价钱,纷纷仿效。这样,种植面积扩大了数倍,扎堆种植。到了收获时,马铃薯市场上的价格,降至每市斤两角,不少农户很难出手,干脆把马铃薯当成饲料喂猪了。
农村种植方面,想找个能变现的作物越来越难。不管是种生姜,栽甘蔗,能想到的大家都抢着去种。不管种植哪种经济作物,好景都持续不久,这下人们都不知道路究竟在何方了。
茶棚村有个叫柳玉强的青年,他向来敢想敢干,有不服输的劲头。别人从种植上找门路,他一直搞养殖。他采取了一种科学育肥的方法,使用混合饲料,把猪养得面色红润,长得也特别快,他养的育肥猪,六七个月就可出栏了。
柳玉强不但会饲养猪,还能给猪诊病。猪生病时,他可以通过观察,对症下药。
这样一个养猪能人,开始散养猪,后来有了养猪经验,便进行规模饲养,从三五头发展到四五十头。一个乡下青年,能饲养几十头猪,那可不得了!他是茶棚村排在第一名的养猪专业户。
可是猪肉市场不是一直稳定,
有几年柳玉强遇到猪肉价格猛跌的情况。他辛辛苦苦养的猪,不但没赚到钱,反而还赔了几千元,连养猪的成本都亏了进去。
父母劝他不要再养猪了,邻居也劝他放弃,改行干别的,可他听不进去,坚持自己的想法。没钱,他就跑去借了一千元。父母不同意,柳玉强硬撅撅地说,赔也挡不住我养猪。
市场行情风云变幻,柳玉强借回钱继续养猪,他买来的四头母猪,两头还在怀孕中,两头刚生下小猪仔,生猪价格就在这时猛涨。可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心里干着急,也没有任何办法。
柳玉强连着好几年养猪都没赚到钱,但他还一直想改善饲养条件,把猪圈重新设计,把小养猪场变成一个大养猪场,打外边拉一圈围墙,搞封闭饲养。可苦于经济薄弱,他的愿望也只能是愿望,一年又一年,他始终没办法将愿望变成现实。
村里有个叫狗子的懒人,常年收病死猪。他把买回来的死猪在自家锅里烀熟了,再到街上去卖。他家离柳玉强家没多远,手中收不到病死猪时,会跑到柳玉强家的猪圈去查看。柳玉强一看见他,就拿个竹竿把他往外赶。狗子吓得用手捂头,拔腿跑出去好远,可是他总不长记性。那天,趁柳玉强不在家,狗子探头探脑地又出现在了柳玉强家的猪圈门前。就在狗子走后没多久,
头天还好好的猪,第二天早晨却连死了好几头,柳玉强进行紧急抢救时又病死了好几头。总共加在一起病死了十几头猪。恰巧这一年市场行情还不错,这让柳玉强遭受了严重损失。
狗子见柳玉强家有病死猪,可高兴坏了,大着胆子向柳玉强买死猪。柳玉强扭头看见狗子,心里顿时生起怒火,再次拿起竹竿要劈打狗子。狗子吓得用手护着头,一边缩头一边向外退着说,不卖没关系,咋看见我就打?没听人家说过,生意不成人情在吗?好赖我跟你也是一个村的人啊!
柳玉强知道生病的猪死了是绝不可乱卖的,他把十几头死猪拉到北地的一片空地上烧了。
狗子买不到病死猪也不死心。当柳玉强把病死猪往北地拉时,他尾随而去,见柳玉强把病死猪放火烧掉了,觉得很可惜,就硬着头皮往前凑,又不敢贴太近,只好走走退退。他看着熊熊燃起的大火,忍不住地说,天底下就没见过这样的傻瓜!病死了也是自家饲料喂养的,卖给我多少还能换俩钱,烧了有啥用,只落一堆灰!
在柳玉强养猪期间,村里已经开始有年轻人外出闯荡打工了。他们只凭两只手,任何成本都不要,在外打工一年,到春节返家腰包就鼓了,在村里走动时,人也神气了。
柳玉强他娘见他在家一年一年养猪,人没少操心,也没少受累,却没挣到啥钱,外边还欠亲戚家好多账,就劝他不要养猪了,跟村里其他年轻人一起走出家门打工,先挣钱把欠亲戚家的账还了。
柳玉强没好气地说,你这是见识短,我打什么工?我偏不打工,我就在家养猪。我偏不信,我这个有养猪本领的人,靠养猪就致不了富。
柳玉强整整养了十年,整体来说还是亏本,外边依旧还欠着账。
后来他甚至连日常开支的钱也拿不出来了,只好硬着头皮去找他娘。他娘对这个倔强不听话的儿子一直很不满,瞪他一眼说,叫你打工你偏不去,养猪把自己养到今天这步田地。你年轻力壮的,跟我一个老婆子讨钱,你丢人不丢人?
柳玉强把母亲给的钱贴在胸口,他心里感到既悲凉,又难过。他憋了一肚子话,又不知该跟谁诉说。
夜里,他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他想,自己养了十年猪,花了那么大气力,一心想把猪养好,怎么会落得这么凄惨的下场?看来,这条路已走进死胡同了。痛定思痛,既然是走不通的路,他只能放弃养猪,外出打工。临走之前,他来到柳西周家。柳西周是一直支持他养猪的,也没少到他的养猪场来。他遇到困难时,柳西周也给了他很多帮助,还有从柳西周那里借的钱眼下只能欠着,等以后有钱了再还他。他想问问柳西周对于继续养猪还是打工有什么看法。
柳玉强整个养猪过程,柳西周都了解,他不认为柳玉强养猪有什么过错,应该说这内里的原因是很复杂的。就像农民卖粮难,增产不增收,这道理都是一样的,责任并不在哪一方面。
柳玉强来到柳西周家,柳西周赶忙走出来,热情地把柳玉强迎进了屋。当柳西周听说柳玉强的来意后,柳西周便想到了大禹治水这个典故。有些事情,不能只依主观愿望,必须按照客观实际,遵循客观规律,应该疏通的地方,就不能采取截堵的办法。
柳西周说,三十六计,走为上。你在农村苦心经营了十年的养猪事业,结果养成了亏损,陷在了这里。这种境况下,我支持你向外走,走出去换个天地,对你本人来说,这也是一种经历。
柳玉强没有想到对于他要外出打工,柳西周不是极力挽留,而是十分理解他的难处。这让他觉得难能可贵,也很让他感动,因为对于处在两难境地的他来说,柳西周的支持至关重要。
柳西周接着又说,你还年轻,走出去闯一闯是对的。这条路不通,咱换一条嘛!人们都说你运气不好,这话不对。你在乡下养猪,虽然能把猪养得好,可你看不清市场啊,本来就信息不灵通,机制也不健全,几方面都制约着你。你出去了,靠你这种实干养猪的劲头,到了外边也没有干不好的事情。有了机会,你一定要抓住,大展宏图,我对你抱有期待。
第二天,柳玉强身上背着沉重的行李,打家里走了出来,柳西周特意推着自行车给他送行。路上,柳西周对他提出了一个特别的要求,他说,今天我支持你走出去,将来你在外边闯好了,挣到钱了,我希望你还能回来,回到家乡创业,因为家乡的发展,太需要像你这样的年轻人了。
那天,凛冽的北风呼呼地刮着,柳玉强跟柳西周走在一起,感觉自己的心里热热的。柳西周一直把柳玉强送到客车上,目送他远去。客车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可柳西周还久久地站在那里。
柳玉强坐在车上,也一直无法平静,耳畔还回响着柳西周最后对他说的那句话。他暗下决心说,西周哥你放心吧,我会的,我会回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