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故事传授技能
学习都有相同的目的,即促进知识的汲取,使学员能够利用它来展示技能。我们希望学员迅速从理论学习转向实际应用。然而,无论故事多么真实,都是假设性的,即便是故事讲述者亲自经历了这种情况,学员们也可能永远不会遇到同样的情况,结果也不会一样。那么,当故事本质上是关于可能结果的理论时,讲故事如何促进学习实践技能呢?在本节中,我们将讨论三种有助于学员获取技能的方法:演示、实践与反馈。
演示:展示与讲述
在职业生涯刚开始时,我曾经讲授过软件运用课程。当时我认为,我的工作只是教学员如何使用软件,但事实上我所做的只是向他们解释屏幕,涉及每个按钮和菜单项。这就是我现在所说的“Z”模式,从左上角开始,向右移动,覆盖所有图标和菜单项,然后向下移动屏幕到中间,覆盖主界面,最后,再次从左到右覆盖底部状态栏上的任何内容。
后来我意识到,我的工作不是教人们如何使用软件,而是教他们如何使用软件来完成他们的工作。显然“Z”模式并不能实现这一点,但是在故事的上下文语境中演示任务可以有所帮助。
我现在仍然教授软件课程,但我发现教授我个人使用过的软件更加开心,因为它可使我讲述相关的故事。例如,当我教新的电子学习软件开发人员如何使用这些工具来设计和发布模块时,很容易过于关注软件的特性,而忽略了每个模块的实际使用情况。如果你不小心的话,可能会花上一天的时间喋喋不休地说一堆“你可以做这个或做那个”的话。虽然你的学员结业时会熟悉一系列单独的操作功能,但却无法完成任何一项完整的任务。
我通过故事来促进软件演示效果,用于完成特定任务的软件就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变化”动力。现在,我们在上课时首先不是学习如何制作PPT,而是通过讲故事揭示哪些因素触发了对幻灯片的需求,讲清楚学习创建与管理母版幻灯片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实践:让学员掌握大方向
在任何课程中,学员的水平都可能参差不齐,你讲的任何故事都不会引起每个人的共鸣。我曾在几个不同的环境中工作过,但当我教授学习与发展课程时,我的同事和学员对我讲了他们面临的各种技术限制,这仍然让我吃惊。鉴于他们所掌握的技术局限性,我分享的一些经验根本不适用。
每当我的经历同学员的经历存在着明显差异时,我都会谨记,通过讲故事来促进学习并不仅仅意味着分享老师的故事,也要鼓励学员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在开始教授一项任务之前,让学员停下来思考一个实际问题,并告诉他们你所教授的技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鼓励他们抛开你提供的一般示例,而通过自己的经验给予具体说明。当他们试图理解整个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时,要求他们把自己的故事形象地讲出来。
反馈:让它融入故事当中
学员在练习各项技能时,给予反馈是必要的。这是我在讲故事时最喜欢使用的方法之一。一想到反馈,我们通常认为它是某个事件的结束——学员完成一项任务后,培训师提供反馈意见,于是他们全都继续前进。然而,在以讲故事促进交流的过程中,没有正确的答案,只有选择的后果,这也是故事的一部分内容。如果只留在这一步,不鼓励学员在选择运用或实际上正在运用一项技能时进一步探索他们必须做出的选择,那就是错失良机。
让我们再举一个指导示例。假如你有一个包含四个步骤的指导模式,其中一个步骤就是诚恳地谈论指导人员所观察到的被指导者的行为。这一模型为你提供了指导讨论的循序渐进策略,你可以和学员一起参与讨论。假设这样做有效,而且讨论可以顺利进行,则你所教的技巧是运用策略,而不一定是教管理人员如何与真正有问题的人开展实际对话。你可以采取这样的弥补措施:将其置于故事的背景中,然后按着现实生活中的情形将令人惊奇之处讲出来。
我问学员:“第二个步骤是什么?”
他们认真地重复道:“诚恳地谈一谈你观察到的那些行为。”
我没有接着往下说,而是问:“如果学员拒绝你的坦诚态度,那会怎么样?”
学员们要么惊讶地抬头看着我,认为我偏离了话题,要么低下头去,以免被叫出来。
有位主动发言的学员说:“你不能让它带有个人色彩。
你要谈一谈你观察到的现象。他们不能有争议。”
我说:“好的。我是你的学员,我确实有不同看法。你不是每天都能见到我。你只能猜测我的行为。”
那位学员紧张地咧嘴一笑,想知道我还要说什么。我并没有对视一笑。我成了他的受训学员,他需要为这场不断升级的对抗采取措施。谈话的模式就写在他面前的练习册上,但是他没有用。
另一位学员看着谈话模式说明咕哝着回答道:“如果你遇到阻力……”
“会怎么样?”我问道。
她继续读着:“如果你遇到了阻力,应该让学员明白他们不同意什么、为何会这样,让他们也有一些控制权。”
若我现在只是简单地将谈话模式的那一部分忽略掉,我们永远不会知道,运用它并不像看起来那么容易。因此要利用反馈来增强你的故事效果,使学员完全理解他们打算运用的各项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