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AP模式:自发使用
所有的故事均有一个结构,问题是你所采用的结构是否符合你的意图。我在给学员授课时讲述的许多故事没有经过策划。所以,对我来说,给故事配上适宜的结构框架是一个挑战。我可以准备几周时间,但是一旦我站在人们面前,我唯一的目标就是记住故事情节的下一部分内容而不可能是记住我的故事应该分成9个部分。我建议,你在借鉴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能激发灵感的模式同时,也评估一下你自己的需求。
我采用的任何结构模式都应该简单得可以自发使用。我现在采用的结构模式是我自己创立的,而且同这里介绍的其他模式一样,也受到以前各种模式的影响。它包括四个要素:意图(intention)、上下文语境(context)、行动(action)和寓意(point),故称为ICAP模式。
意图:我想让这个故事发挥什么作用
意图是首要考虑因素,因为它影响着整个故事。它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我想让这个故事发挥什么作用?”其作用像是一个触发器。发生的事件提醒我,需要用故事来实现特定目的。触发因素可以预先策划好并融入故事内容当中,或者来自学员的评论以及其他交流活动。
例如,我在第1节的故事里讲到,我的经理建议我晚上不要再向直接下属发送电子邮件,因为他们可能认为我希望在当天晚上得到回复。这个故事是我的常用故事贮备中的一部分,因为它简短明了,可用来揭示意外后果,也可用作管理人员引导团队树新风的实例。假如我在为新的管理人员授课,我们要从上述行为中选出一种进行讨论,我可能会计划利用这个故事,或者它可能会突然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此外,我还能选择从哪个角度讲这个故事。我既可以从员工的角度讲故事以增强同情理解,也可以从经理的角度来讲故事,让学员形象地了解到这种情况。选择什么,取决于我的意图,而我的意图又受到我认为有助于谈话内容的因素影响。
意图不同于故事寓意(我采用的结构模式最后一项便是寓意)。我开始讲故事时心里想着意图,但我相信一旦故事从我嘴里讲出来,它就不再属于我了。听者会接过他们听到的话语,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加以理解,悟出不同的道理。
上下文语境:我要把他们带到哪里
过程是从意图开始的,但我没有向学员透露意图。故事结构从第二个要素上下文语境开始。每个故事均发生于某个地方,受时间、处所、视角、有关人物以及你本人意图的制约。语境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我要把带他们带到哪里?”因为每当我开始讲故事时,我就会说:“和我一起踏上旅程到另一个地方去吧。”把细节添加到故事中,可以让听众了解你邀请他们去的外面的世界。
让我们再回到讲述夜间发送电子邮件的故事上来,我提到了我不喜欢我的经理。如前所述,虽然对我而言算不上最好的启示,但要想写好一个故事,你必须实事求是。如果我忽略了那个细节,故事会发生什么变化?我的经理会给我提一些建议,我没有理由质疑。但这不是故事,也不符合我的意图。故事要讲的是我不愿意改变,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我和经理的关系造成的。
在设置故事语境时,要小心避免“细节脱轨”。某些故事要素似乎比其他要素更容易脱轨。一个常见的原因是认为你需要描述详细独特的故事重点,以便听者能够理解这个故事。例如,虽然故事最终可能仅描述你的经理向你提出的反馈意见,教你如何处理工作流程,但你认为需要向听众解释整个流程:
我的经理曾经给我提出一些不太有用的反馈意见。我们通过路由系统接进电话,电话一来,我的电话就亮灯,但那只是在我有空的时候。这与旧系统不同。当年在旧系统中,一旦挂断电话,就可以自动找到你。我们开始使用新系统,因为员工没有时间向客户管理系统添加有关呼叫的信息。所以这个新系统……
如果故事的重点是反馈,只需在故事中写进这样的内容:在接进电话的过程中出现故障,你因此受到责备。你所使用的电话技术版本与故事主体无关,因为这不是你的讲述意图。你的意图是表现出你对经理很失望。
人们也经常被卡在故事顺序或环境方面。我有一个同事很会讲故事,可她总是被卡住。下面列举的一段话有些夸张,但在我看来就是这样的:
还记得我什么时候对你说过——等等,那是你吗?我有没有告诉你我的经理说了什么?——不,那不是你。好吧,我的经理上周告诉我了。等等,是上周吗?什么时候?我出去了吗?
细节固然重要。虽然上下文语境是细节,但细节并不总是上下文语境。记住,你描述的语境符合你的意图,但不要扼杀它的生命活力。
决定展示什么、限制什么,这取决于你的意图。但是还有一个关键问题你必须回答:这是谁的故事?这个问题不像你想的那么容易回答。应该把故事重点放在我的经历上,还是放在故事中其他人物的经历上?我讲的每一个故事均反映了我的经历,千真万确。事件按着我看到的那样展开描述,陈述则按着我理解的那样进行阐释。我甚至决定着听众应该知道什么。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故事永远是我的故事,但这并不意味着我是故事的焦点。焦点人物遇到问题时,由别人帮忙加以解决。故事的焦点应是那个经历转变的人物,这就是一个丰富而又复杂的故事的精彩之处。你可以反复调整它的用途,改变故事焦点以满足你的需要。只有当你有意这样做,并且知道在塑造上下文语境时要添加或删除那些内容时,这才会奏效。
行动:先导事件、关键事件和后发事件
行动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动力。如何处理每一个事件,这关系到你为学员创造生活体验的成败。记住,你不是在讲发生了什么情况,而是在讲一个故事。我们在第1章探讨过事件与事件类型,但是行动会使你讲述的事件进一步发展。事件就是发生的事件,我认为行动就是我描述事件如何发生的方式。这里有一条规则:让我们看到它。
我们的重点是讲故事,而不是读故事。在本书第三部分,我们将讨论讲故事的过程,因为你要尽可能把故事活灵活现地表演出来。不要告诉我们有人对你说过什么,你要成为那个人,亲自对我们说出来,我们想设身处地分享你的切实感受。因此,在整个第二部分,当我们讨论在你讲的故事中应该包含什么内容时,想想你要写进去的各种事件,以及你如何将事件写得栩栩如生的具体方式。
有一种方法可使你将行动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那就是赋予你要讲的故事人物一种能动作用。你应该将事件表现为故事中的人物所做的事件,引起的事件或者是做出的反应,而不是使他们成为环境的持续受害者。你的学员更容易认同那些看似掌握生活主动权的人物,因为成年人希望自己被视为能够掌控自己命运的人物。
通常,它就像使用主动语言而不是被动语言一样简单。其他时候,由于你对事件的理解缘故,情况可能变得更加复杂。但是,如果主人公以一个无助的人物身份出现的话,那些旨在发挥教益作用的故事就会胎死腹中。如果你的目标是影响行为的改变,那么目标行为就应该体现在故事中。
寓意:从故事中获益
你心里可能有一个明确意图,然而一旦你讲了一个故事,它就不再属于你了。“寓意”或者说故事的要点,是让学员自己解读,而不是让培训师口授。我们协助学员认识他们眼中的故事寓意,也许在讨论中可以产生共同的理解,但这不一定是目标。学员自己应该得出独立观点,然后让其他学员证实、解构或挑战这个观点。真正的学习体现在将知识与技能应用到不同的环境中,促进“寓意建构”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
当我刚开始接触培训课程时,并不接受这种理念。如果我有一个故事可以表明一种观点态度,那就是故事寓意,但这不容许听众自己去解读。我的寓意有特定目的。有时寓意具有辅助作用,也许是作为不同话题之间的过渡。如果学员开始以不同方式解读我的故事,我也会尊重这样的解读,但是我仍然会以某种方式返回到我最初的寓意上。如果学员的解读大错特错,那么回到我最初的寓意上比较容易。但是,通常他们理解得比我好!
为了避免这一切,我必须学会放弃讲故事的人决定着故事意义的看法,让故事本身发挥应有的作用:激发思考。听众则应该从他们的生活背景出发,把听到的故事变成自己的故事。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有人给你讲了一个故事,而且重讲了一遍,因为你的理解不符合讲故事人的意图,就好像你不理解这个故事,或者那个人没有“讲对”?其实你理解了这个故事,就像学员理解我一样,但他们不是我。我在讲我自己的故事,而听众正在接受一个不同的故事,内容涉及他们正在体验我所讲的故事,以及他们听到的故事如何与他们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我怎会假定我们都能同时到达同一地点呢?这个“地点”就是故事寓意。现在,我已经准备好了。我的过渡方式可能没有我计划的那么优雅,但这种“混乱”状况可能是教学与学习的最精彩环节。
运用ICAP结构模式或其他任何模式都不难,这些只涉及故事背后的问题。如果你只讲一个采用ICAP模式或任何其他模式的故事,结果可能会奏效,但你无法发挥讲故事的最大潜力。问题是,一个好故事究竟具备哪些特点呢?哪些类型的故事有利于教学与学习?哪些故事与学员有关?让我们在第二部分中寻找这个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