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故事表明态度
我设计讲授的课程常常以改变学员的态度为目标。我一直不愿意说我设计或授课的任何培训能够改变别人的思维方式。当然,我已经拓宽了一两个视角,但是我却几乎无法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更不用说改变别人的思维方式。
我们知道,由培训师执导的研讨会可支持更大的行动方案。然而,培训本身往往不是一个单独的解决方案。态度是否会发生变化,取决于无数因素,例如学员当前的性格、高层管理支持与工作环境。此外,与知识被视为融入了技能相似,态度也被视为融入了技能。除非有一个基本的信仰体系,否则有些技能是无法掌握的。变革管理就是一个实例。有些人认为,当变化来临时,你只需接受它,没必要开展手把手地指导。其他人,尤其是那些在容易被收购的行业(银行业、电信业等)工作的人,从经验中了解到,不加以管理的变革可能会导致员工效率低下和心生不满,甚至可能导致大量人员外流。如果你不相信变革能够并且应该得到管理,那就很难掌控变革管理。
在设计与讲授需要改变态度的课程内容上,我采用的方法是重点关注某些观点如何影响技能的发挥方式。从根本上讲,如果你执行的某项任务是以你不信奉的思想意识为基础的,那么你很难做好它。正是在这方面,故事的促进作用非常突出,因为故事可以激发同情理解的态度,这通常是改变观点的关键。我不运用策略,而是通过警示性的故事与个人感言来促进态度的改变。这两者均有助于拓宽或聚焦视角,有助于获得你所期望的结果。
警示故事:小心所有闯到这里的人
警示性故事警告听众,不要在受到威胁时干一些不该干的事,因为这不会有好结果。我成长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时人们一直处于高度警觉状态。学校大屏幕上播放着吸毒猖獗的画面,电视剧《ABC课后特辑》(ABC Afterschool Specials)[3]1让你不敢出门或待在家里,还有你最喜欢的电视剧中那几集非同一般的拙劣内容:几个新人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唯一的目的是能够上演通过审查的悲剧。
警示故事的关键是以情动人、影响行为。这些故事引起的恐惧或同情理解可能会使观众重新审视他们的价值观,或者改变他们。警示故事也能使听众思考他们最初没有考虑的结果。你并不是在强调如果学员以某种方式执行任务,肯定会出现特定结果,而是在强调应该在合理范围内尽可能多考虑一些结果,这是上策。
另一方面,警示故事也可视为具有悲观色彩与破坏作用。例如,有位学员解释了一种处理情况的方法,结果培训师突然插话:“在我工作的一家公司,我们曾按照你的建议做过——我们减少了每班的员工数量,随后抢劫案数量立即上升。我们意识到,这会让员工处于一种危险的境地,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地点很容易遭到抢劫,地方太大,为数不多的员工意识不到周围环境的特点。”没有一个管理人员愿意听到这话,特别是在他们已经采取了相同行动之后。同许多策略一样,警示故事如果运用得当,可能成为很好的学习工具。不要以为学员了解你的意图。
个人故事:我们能谈谈吗
我曾经参加过一个培训师培训班,培训教师问我们在上课时是否讲过个人故事。我原以为我们上课时都会讲个人故事。但是我很快注意到,我是在场唯一一个点头的人。其他学员似乎一致认为,个人故事在培训中没有立足之地。但是,培训师告诉我们,学员希望听到我们的故事。他们在那里既要学习课程内容,也要学习我们的经验。
“个人”一词是这种脱节的根源。是什么让故事带有个人色彩?我们的课堂讨论使我有机会思考自己对这个词的理解。我想首先想到的是,个人故事讲的是个人生活中的事,例如同家人在海滩游玩,或者在家里时的情形。的确,我参加过一些培训班,培训师讲了一些不相干的离奇故事,有时还讲了一些不适宜的故事,让我抓耳挠腮。如果这样理解“个人”的含义,那么我同意。虽然我觉得这一切都是明摆着的,但我还是看到了屡次处理不当的情况。然而,这里的错误并不在于运用了个人故事,而在于运用了错误判断。
在专业背景下,“个人”故事只包括故事讲述者个人经历的相关事件,使学员增长见识,掌握有关背景知识。现实生活很少像课程轮廓一样鲜明。描述与主题相关的个人经历的故事,最适合于促进态度转变。情感和意识形态会让现实生活变得混乱,那么在促进态度转变上,还有什么比利用现实生活更好的方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