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假左真右要打扫
周建英
新华社编者按:这是一条好新闻。它报道的内容是广大群众所关心的。它用事实说话,揭露了“四人帮”的假左真右的面目。文字简短,颇有风趣。我们写这几句话的目的,是想说明,用短新闻可以报道重大主题,可以写得令人喜闻乐见,可以反映实际,指导实际。
毛主席一向提倡写短文章,短报告。粉碎了“四人帮”,新闻报道的文风有了改进。但是,有不少稿件还是太长。报纸版面有限,读者时间有限,自己写了文章,报纸用不上,或者读者没时间看,岂不等于白费。我们愿意同广大新闻工作者、通讯员和写文章的同志共同努力,大家来尽可能写得短些吧。
新华社记者周建英报道:全国财贸大会前夕,记者走访了大江南北一些城市,看到许多饭店旅馆的餐桌上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在“四人帮”鼓吹“服务得好会出修正主义”的时候,上海大街上曾出现过“打倒奶油蛋糕”的标语。北京一家饭店餐桌的玻璃板下,竟然出现了给顾客的“勒令”:“谁不肯端饭菜,谁就是狗崽子。”如今,“四人帮”煽起的那种简单化就是革命化的无知怪论,那种用所谓“自我服务”来取消服务工作的流毒,正在从各地的餐桌上被扫进泔水缸。
在上海的一些饭店里,四川、广东、湖南和苏州、扬州等风味菜,又送到了顾客的面前。京、津、沪卖奶油蛋糕、西餐以及名点名菜的餐厅,由于座位有限,门前天天都有许多顾客排队或“拿号”进餐。看来,打倒奶油蛋糕等美味佳肴是不得人心的,也是打不倒的。
在“服务好会出修正主义”的反动谬论泛滥的那阵子,许多饭馆的服务员只得站在餐厅中间,指挥顾客到这里端菜取饭,到那里送盘子涮碗。群众嘲弄说,“四人帮”把服务员变成了饭店里的“交通警”。天津一位体弱的老太太,因为不能“自我服务”,好几年没有上街吃饭。最近她听说“服务到桌”了,到一家饭店去进餐。看到服务员热情地把小吃送到她面前,老太太十分高兴,向服务员谢了又谢。回到家里,逢人便说。
这次记者在南京、常州、苏州、合肥等地,看到许多饭馆的服务员态度热情,笑容可掬。顾客在柜台和餐桌前一站,他们就亲切相迎,关心地问:“你想买点什么?”以致有的闲逛的同志都感到有点不好意思了。
许多饮食行业的同志,深感他们的工作还很不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对如何改进这一工作,记者听到两种有趣的争论。有的认为饭馆应当大众化,逐步降低饭菜价格,代替家庭做饭。人们称呼持这种观点的同志为“实惠派”。有的认为,现在饭馆不可能把家庭做饭的事包下来,饭馆的食谱应当丰富、精美,使群众能改改口味。有人风趣地称持这类观点的同志为“解馋派”。看来这两种主张应该同时并举。党和政府关于饮食服务行业的方针早就明确了:面向大众,适应消费者的不同需要。当前最主要的是解决好人们日常吃饭的问题。同时,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日常的饮食水平也会要求逐步提高的。一位省委书记看了城市饭馆、工人食堂和社员家庭的饭桌以后,语重心长地说:当年老百姓把脑袋系在裤腰带上,跟着我们共产党打天下、求解放,难道就是图个吃不上好饭好菜吗?
新华社北京1978年6月24日电
点 评
服务员给顾客端饭菜也是新闻?餐厅卖奶油蛋糕也是新闻?现在的年轻人,看到这篇稿件,大概会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这篇稿件发表于1978年年中,其时“左”的氛围依然很浓。记者在全国财贸大会前夕到各地采访,敏锐地捕捉到了时代的新气息。
稿件以小见大,从餐厅这个“窗口”观察到了历史的巨变;文字精练辛辣,是对极“左”思潮的无情鞭笞与深刻反思。记者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能从日常的小细节中,透视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体现了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这就是一个记者的“眼力”和“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