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厂长

“嫁”厂长

王启星

海滨城市大连,去年出了一桩新鲜事:厂长“出嫁”到外贸企业任职,同心协力搞好出口。

大连轧钢厂和中国五金矿产进出口公司大连分公司,只隔一条马路,是门对门的邻居。轧钢厂小型圆钢出口已有30年历史,曾获国家银牌奖。五矿公司经营钢材出口,而小型圆钢又是他们创汇的拳头产品。

工厂、外贸向来是各管各,成本、销价互相保密。这几年提倡工贸结合,双方都讲开诚布公,但又总怀疑对方是否真的亮了“底牌”。心里犯嘀咕,配合就难免不那么协调。于是双方商定:干脆来个工贸联姻,彻底公开。轧钢厂把生产副厂长赵俊毅“嫁”到五矿公司兼任副经理。

都说“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赵副厂长却是一身二任,两面当家。他“过门”到马路对面,捎去了厂子的底,回“娘家”时,又带回来公司的信息。巧媳妇穿针引线,两“亲家”推心置腹,事就好办多了。过去若遇到外轮到港无货可装,就会急得外贸团团转。而有时又有大批货物运不走,压得工厂嗷嗷叫。现在的情况变了,厂长参加五矿公司的调度会,对合同内容、交货期、质量要求都了如指掌;五矿公司的领导也参加轧钢厂的调度会,对生产情况一清二楚。两家配合起来默契。工厂遇到坯料、水、电等方面的困难,五矿公司帮着奔走呼吁;而为了确保外贸履行合同,厂子也可以一个月三改计划、五换轧辊。去年由于产销衔接得好,有1万多吨钢材没用入外贸仓库,从工厂直发海港装船出口,为国家节约费用50多万元。

工贸一体,两好并一好,生意更兴旺了。以前工厂对国际市场若明若暗,外贸对生产技术一知半解,丢了不少生意。现在每一笔生意两家都联合考察、联合谈判成交,在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上主动多了。去年他们到港澳推销时,一家客户提出产品须符合英国某标准。要在过去,就得一下子蒙在那儿,可这回他们胸有成竹,当场应允:我们的银牌产品,内控标准比英国的高得多。于是,出口1.9万吨钢材的合同就拿到手了。

“多了拿刀子砍,少了拿鞭子赶”。到工厂经常可以听到这些抱怨外贸部门的话。而五矿公司对“亲家”是既采蜜,又栽花。轧钢厂设备也是30年一贯制,需要技术改造。而五矿公司对厂子的技改项目,从立项到询价、考察、谈判,一帮到底。

年终算账,两家都感到心满意足:五矿公司去年出口钢材比前年增加2倍多,创汇1000多万美元;大连轧钢厂的产量、利税则分别增长了2成和4成。

工贸联姻尝到了甜头,不仅这两家企业决心继续搞下去,大连市最近又有20多家出口较多的大中型企业与外贸公司结为“秦晋之好”。

新华社大连1987年2月26日电

点 评

一件新鲜事,外人看热闹,保守的人看到的是胡闹,而具有洞察力的记者看到的是门道—这就是“眼力”的体现。这篇作品的时代背景是: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指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1987年年初播发的这篇作品,堪称是反映这一历史时期社会变革的精品佳作。

厂长“出嫁”到外贸企业任职,在当时的确是新鲜事,工贸用这种“联姻”的方式,成了开诚布公、互亮“底牌”的“一家人”;双方联手,产销配合默契,谈判更有底气,形成了“减少内耗、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

作者善于运用“过程论”的方法观察和研究问题,从新鲜经验中发现经济体制革新的苗头。“‘嫁’厂长”的背后,是彻底改变原来僵化的计划经济模式、打通产销隔阂、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