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

丁玲是我国当代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她的影响超出了国界。

人民尊敬她,爱戴她,系念着她的遭遇,赞叹她坚强的性格,而丁玲却说,“我只是一棵小草,一棵野草”。

她,是属于人民的。

她生在南国洞庭之滨,成长在中国革命的风雨里;在人生的道路上,她享受过斗争和创造的欢乐,也经历过坎坷和不幸。生活和学习,求索和成长,斗争和创造,痛苦与幸福……丁玲的一生与中国革命的命运,与中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丁玲幼年就领略了世态炎凉,目睹过封建社会人们悲惨的遭遇。是五四运动的浪潮,把她推向广阔的社会。青年时代的丁玲一步入文坛,就显露出非凡的才华。三十年代“左联”时代血与火的洗礼造就了她更坚强的性格。她曾遭受敌人的绑架囚禁,也曾活跃在西北战场的枪林弹雨中。华北农村土地改革的风浪孕育了长篇名著《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新中国诞生后,她满腔热情地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辛勤奔波。

她脚下的路过于崎岖。多次错误的批判,横空飞来的“反党”、“右派”帽子,曾严重地伤害过她。在北大荒,在狱中,在太行山,丁玲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默默无闻地工作着,送走了二十多年宝贵的光阴。

然而,谈起往事,丁玲总是说:“我受难的时候,党和人民也在受难”,“我搜索自己的感情,实在找不到更多的抱怨”。

七十五岁时重返文坛,丁玲没有时间为自己的遭遇呻吟叹息。她就像年轻人一样急切地捧出了一枝报春的红杏—《杜晚香》,忘情地投入新的生活和创作。她奔波于大江南北,游历于欧、美、澳大陆,会见各种人,发表演说,奋笔疾书,写散文,写评论,每年都有十多万字的新作,每年都有新书问世。晚年的丁玲,迎来了一个宝贵的创作旺盛期。她珍惜夕阳的余晖,计划在有生之年再写三本书:《魍魉地狱》、《在严寒的日子里》和《风雪人间》。她要把自己一生几个重要时期的经历和感受,把对人民的爱,对敌人的恨,都熔入笔端倾泻在新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