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牵动故乡情 —耿堂大队“外流户”返乡记

政策牵动故乡情 —耿堂大队“外流户”返乡记

南振中 陈必将

人总是爱自己的故乡的,和土地有着天然联系的农民,更舍不得离开自己世代居住的家园。但是,由于一九五八年工作上违背了客观规律,加上三年自然灾害,在山东省东明县刘楼公社耿堂大队,竟有半数左右的农民离开养育自己的土地。

“劝阻站”没有把他们劝回来,“大批资本主义”没有把他们批回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经济政策的落实,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耿堂大队像一块磁铁一样,却把散居在七个省、区的“外流户”吸引回来了。

耿堂大队位于黄河边上,七十多户人家,一千多亩耕地,合作化时期曾经是一个富庶的小村庄。一九五八年,严重的“五风”刮过之后,连片的土地荒芜了,一百五十多头牲口死光了,许多人不得不忍痛离乡,外出谋生。但是水流千里归大海,人走千里思故乡。耿堂人无论走到哪里,在开初的几年都不盖房子,不添箱柜,有的连水缸都不买,总盼着有那么一天家乡发生变化,自己还是要回去的。可是,年复一年,从家乡传来的消息,不是“旱了”、就是“涝了”,一次又一次地使他们失望。

粉碎“四人帮”后,耿堂大队引黄河水淤灌,把一千多亩沙荒地改造成良田。一九七八年,大队按政策重新给社员划了自留地,还分了饲料地。接着,又实行了联系产量计算报酬的生产责任制。社员群众长期以来受到压抑的劳动积极性迸发出来了。耿堂以出人意料的速度变化着:前年粮食总产十三万斤,去年增加到四十六万斤;前年还吃国家的统销粮,去年每个社员的平均口粮就超过了七百斤。家家户户大囤满,小囤流,集体经济也开始发展。今年春天,生产队卖出几万斤黄豆,买回两台二十五马力的拖拉机,还添置了许多新农具。

“耿堂变了!”这消息,通过一封封书信,传给了“外流户”。今年春节,曾经三次回乡探望、又三次失望而走的彭致明,又第四次回到了耿堂,住在哥哥家里。哥哥一家三口人,囤子里就有五百多斤小麦,一千多斤黄豆,过春节割了十几斤猪肉。他到侄儿家一看,筐里大约有二百多斤白馍,家里还放着五十多斤猪肉,彭致明走东家,串西家,家家碗里不见杂面气儿。他感慨地说:“真是有头发不肯装秃子,要是早像今年这样,谁肯离开耿堂!”到了麦子黄稍,彭致明就把全家老小从湖北迁回了耿堂。

太出人意料的变化,往往使人不相信。在黑龙江待了二十年的杨素莲,从小孩他姑那里听到家乡巨变的消息。她叫丈夫阎国章回耿堂看个虚实。阎国章回去对妻子说:“耿堂真的变了,一亩地能打好几百斤粮食。”杨素莲说:“你说旁的地方我不知道,耿堂的老沙窝我还不知道,亩产几百斤,你能骗得了谁?”丈夫劝她回耿堂,她还不愿回去。后来,亲戚邻居多次来信相劝,她的心活动了。去年五月端午,杨素莲跟着丈夫回到了阔别二十年的家乡。进村一看,村西的大沙窝,村南的茅草荒,全都变成了红淤土,她这才相信耿堂确实变了,故乡不仅可以养育自己,而且可以养育子孙后代,她劲头来了,决心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家乡。回耿堂半年,杨素莲全家秋季就分了六千多斤黄豆,不到一年,就盖起了四间宽敞明亮的大瓦房。

“五风”迫使耿堂人背井离乡,党的正确政策又使耿堂人重返家园。耿堂人都说,只要今后继续按三中全会精神办事,要不了多久,我们就会用勤劳的双手,把自己的家乡装点得更加美好!

新华社济南1980年10月21日

点 评

新闻是历史的日记。这篇新闻作品真实地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心路历程。全篇没有高深的辞藻、枯燥的说教,全是家长里短、如唠家常,乡村俚语让读者忍俊不禁。就像农民不是劝回来、批回来而是好政策“吸引”回来一样,这篇文章的“大道理”不靠说教、不靠灌输,笔力所致水到渠成—“只要今后继续按三中全会精神办事”,家乡就会更美好!

在这篇稿件中,写到“外流户”恋乡,文中“耿堂人无论走到哪里,在开初的几年都不盖房子,不添箱柜,有的连水缸都不买”,总是盼着家乡变好能够回去,一个个细节胜过千言万语;而政策改变之后,“耿堂大队像一块磁铁一样”吸引“外流户”返乡,形象而又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