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有煤海

陕北有煤海

冯森龄

记者新近去陕西北部的神木、府谷等地采访,所到之处几乎都见到了煤,简直像是走进了煤的海洋。

在许多村庄,我们看到农户门前屋后堆放着煤,大大小小的矿点放着煤,有些地方连院墙、猪圈、厕所也是用煤块垒的。

在乌兰木伦河等河谷,裸露在岸边的一条条煤层呈现在我们面前。同行的人目测了一下,有的煤层的厚度达七八米,比两层楼房还高。

在一些产煤的现场,更使我们开了眼界。其中店塔乡雁毛村的农民在河滩挖煤时,把河床表面薄薄的一层流沙和碎石清除掉,下面就是一大片平坦坦的煤田。人们在这里先挖下一尺多宽的深槽,然后就像切豆腐一样,用钢钎和榔头一块块地把煤切下来,搬上架子车运到河边。

神木县委顾问张凤翼告诉记者,当地洪水季节可热闹哩。河岸尚未开采的煤,附近已经开采、未及运走的煤,被冲得顺水而下。有一次,大约二十八立方米的大煤块给冲到了下游。沿河一些农村把发洪水当作捞煤的好机会,有的村子一次就捞到了四千多吨煤。许多农户捞一次煤就足够烧一年。

因为煤多,据说逢年过节当地群众形成了一个传统习惯,就是家家户户在院里或门前垒成塔形的煤堆,高一、二米不等,点燃起来煤火彻夜通红,人们围着煤火堆谈笑玩耍。

这里到底有多少煤?据正在进行勘探工作的几位工程技术人员介绍,他们经过最近六年的普查,仅在神木、府谷县境内初步探明的地质储量即达数百亿吨之多。而随着勘查工作的开展,新的煤炭资源又在陕北其他地方陆续发现,因此有人说这一带煤藏多得估不透是有道理的。专家们还兴致勃勃地说,这里不仅煤多,而且埋藏浅,地质构造简单,容易开采,煤质也非常好。它所合的灰分、硫、磷的比例之小好于国家规定的标准和国际商品煤的要求,不用洗选就可以作为商品煤在国际市场销售;衡量煤炭质量优良的发热量为七千大卡左右,在国内外同样是数得着的。

据了解,陕北的煤海把国际经济界人士也一批批地吸引来了。一位外国专家实地考察后,连连赞叹:“绝妙!绝妙!”美国一位“老煤炭”说:我平生几十年去过好多国家,但还没有见过这样量大而质优的煤田。

新华社西安1984年10月18日电

点 评

作者脚步和目光所至,有“农户门前屋后”,也有“河谷”“挖煤现场”,作者的思维如放飞的风筝,虽“视通万里”却始终牵挂“量大而质优的煤田”这根主线,并借力神木县委顾问、工程技术人员、国际经济界人士的权威印证,从中皆可感受到作者充沛的“脚力、眼力、脑力”。

一般而言,作为消息稿,此类选题只写倒数第二段就过关了。但这篇报道没有止步于此,而是通过丰富的细节呈现、朴实的语言表达、流畅的起承转合,以娴熟的“笔力”把一篇普通消息稿写得很有味道,充满画面感和故事性。报道读来意趣盎然、心潮澎湃,洋溢着一种高昂正能量和人间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