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次的农业经济

多层次的农业经济

发展商品生产迅速改变着农村的面貌,也使得将来农业经济的轮廓愈来愈清晰。

多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基本是一个自给半自给的简单循环系统:种粮、养猪,猪粪还田,粮食增产。记者在江苏海安县采访时,看到一幅从没有见过的图案,它用许多黑线和虚线表示着众多事物的内部关系。海安县的同志说,这是一个农牧工副渔结合的大循环系统。概括起来说,就是饲料工业促进畜牧业的发展,畜牧业促进沼气、食品加工和生物化学工业的发展,这些行业的发展,又促进了粮食、棉花、蚕桑等生产的发展,从而又为饲料工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这个循环系统的特点是,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对农产品进行多层次加工,使农业内部的物质和能量得到多次利用,从而收到更高的经济效益。

现在,海安县的农村经济,按照这个新的科学的循环系统发展,越来越兴旺了。

在这里,饲料公司成了最受农民欢迎的企业之一。每天清晨,公司门市部门前总是排着长长的买饲料队伍。饲料的生产方式已由手工转为机械,饲料结构也已多样化。许多长期被认为是“废物”的东西,现在成了配合饲料的必要组成部分。据这个县对饲料资源普查,全县每年有非粮饲料资源一亿多斤,包括棉籽饼、蚕粪、桑叶筋、棉花叶、豆科秸秆、干蚕蛾等。这些东西全部利用起来,大约可以得到二千二百万斤粗质蛋白,相当于二亿七千万斤玉米所含的粗蛋白质。另外,每年还有十二亿斤适于牛羊等反刍牲畜食用的禾科秸秆,这些草料都是潜在的肉、禽、蛋、奶。

在科研单位的协助下,养殖蚯蚓在不少农村也成了家家能办的一种商品生产。许多农民的宅旁树荫下,有长长的土堆,好像北方农村常见的积肥堆,主人顺手从中抓了一把,满是从国外引进的红红的蚯蚓。据说,这种蚯蚓在林(果)木遮荫或人工遮光的条件下,用发酵的牛粪、蚕粪、烂草叶等作饵料,每平方米每年可以产蚯蚓二十五斤左右。这个县还出现了被人们称之为“立体农业的雏型”,这就是农庄上面长庄稼,下面养蚯蚓(保护性养殖自然生存的青色蚯蚓)。用这种办法,一般每亩地年产蚯蚓一千多斤,农作物也可以增产百分之十以上。蚯蚓这种使用价值较高的商品,是很好的动物蛋白饲料。在配合饲料里添加适量的蚯蚓粉,可以使肉猪生长加快百分之二十到四十,鸡、鸭产蛋率提高百分之十五到三十。

农民把活猪、活鸡运到城市去卖的常规也开始改变了。今年年初,这个县建立了一个小型的肉制品厂,将肉猪宰杀后分割小包装,品种有里脊肉、肉片、大小排骨、肉糜等十多个。各种小包装猪肉快速冷冻后,用汽车运到南京、上海去出售,很受欢迎。他们还准备生产分割鸡的小包装、牛羊肉的小包装,以及猪羊内脏的小包装等。据有关部门测算,光是将每年调出的近五十万头肉猪就地加工,全县一年就能增加产值一亿元。

畜产品就地加工后,为生物化学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在隆政公社配合饲料加工站里,县饲料公司负责人从一只麻袋里抓出了一把像咖啡粉一样的东西,一股香味扑鼻而来。他说,这是从一个工厂废料里提炼出的毛发蛋白—复合氨基酸。这种东西作为配合饲料添加剂,同鱼粉效果一样好。这个县的饲料公司还在研究如何利用羽毛蛋白,以及酒厂下脚料、屠宰厂的血粉等等。

海安县委副书记季康满怀着信心对记者说,我们县虽然地上没有高山湖泊可以利用,地下没有矿藏可采掘,但是按照这个多层次农业经济大循环系统发展,也可以提前实现到本世纪末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的战略任务。现在地少人多,劳力剩余,照这个科学的循环系统做文章,将来劳动力还可能不够用。

豫、皖、苏三省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犹如腾起的春潮。它使人们看到,我国农村从自给半自给性生产向大规模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具有中国自己的特色。它不会像资本主义国家那样自发的发展,造成两极分化,大批农民破产。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农村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实现这一历史性的变革,可能比许多人料想得要快。

新华社北京1983年12月29日电

点 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四化建设上来,研究和反映新情况、探索和解决新问题,成为经济报道最主要的任务。这篇报道及时反映出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广大农民对商品生产迸发出的积极性和巨大潜力。

记者用心认真观察、对生活独立思考,深刻揭示那个时代我国农村向大规模商品生产转化、向现代化农业转化的历史性变革正奔涌而来。文章中,步行跨省学习养蚯蚓、成立养鸡协会等一个个事例生动新鲜,县级机关居然购进了计算机制定生产最佳方案细节等让人耳目一新,“立体农业雏形”、肉类产品深加工等一系列新现象如春潮腾起,字里行间透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