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收何必搞仪式 小麦未熟遭“剃头”

夏收何必搞仪式 小麦未熟遭“剃头”

张伯达 韩晓晖

几十亩尚未成熟的小麦,昨日在陕西省农机局主办的一个“小麦机械化‘东进西征’收获活动开机仪式”上被数台联合收割机“收获”。当地一些干部群众对这种形式主义造成的损失惋惜不已。

在关中东部大荔县朝邑农场一片上万亩的麦田里,12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参加了这一颇具规模的仪式。上午10时40分,仪式开始,应邀而来的各级领导讲话、剪彩后,一台台收割机驶入麦田开始收割。

30分钟后,参加仪式的人们陆续离开。这时,记者意外地看到3台尚未进地的收割机掉头离去,4台在麦田中间的收割机向回转向,5台收割了有400米左右的收割机也边收边返。

在“龙口夺粮”的“三夏”,为何不一鼓作气持续收割?农场一位负责人告诉我们:“这儿的小麦还要三四天才能完全成熟,现在收割有点可惜。省农机局5月26号就派人来打前站,为了应付这个会,我们场140多名干部职工整整准备了3天,兄弟农场支援了5台收割机,向外单位借了6位礼仪小姐。从早晨7点,我们等了3个多小时。”旁边一位戴着眼镜的干部也插话说:“今天割的五六十亩麦,因未成熟和湿度太大导致脱粒不净,要影响产量。”据了解,朝邑农场今年庄稼长势喜人,每亩产可比去年增产30多公斤,但这样一折腾,增产就要受到影响。

隆隆的机声中,一台台返回的收割机向3台卡车“吐”出“一口口”泛青的麦粒。一台收割机因麦粒太湿发黏而发生“肠梗阻”,3个工人顶着烈日,为此忙乎了半天。一位在农场干了30多年的老师傅指着快装满的卡车对记者说:“唉!麦子熟了才能割嘛,何必为了搞个‘仪式’。这样的麦子不光减产,还要费更大的功夫去晒晾。”

11时40分左右,最后一台收割机也轰响着离开了这块未到收获期的麦田。

新华社西安1997年5月30日电

点 评

从报道中可以看出,记者本来是参加陕西省农机局主办的一个“小麦机械化‘东进西征’收获活动开机仪式”的,如果匆匆一看,拿一些数据、材料,按照主办方主题设定的主题进行报道,也无可厚非。但是记者没有浅尝辄止,仪式结束后,“意外地看到3台尚未进地的收割机掉头离去,4台在麦田中间的收割机向回转向,5台收割了有400米左右的收割机也边收边返。”记者以有疑必问的态度刨根问底,抓出了一个形式主义的典型。

记者着眼批评形式主义的立意,深入采访、现场观察,揭露了这一形式主义做法的劳民伤财和工作人员的怨言。

记者的“意外”发现和深究不是偶然,背后是站在党和人民根本利益上对于形式主义的反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