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价落差”提出新课题:如何建立一套新的价格调控机制
记者采访商业行家时了解到,在市场机制较健全的国家,一般商品批发和零售环节的合理利润应是10%左右。蔬菜属于鲜货,损耗较大,差价在20%还算正常,30%就算是高利润了。但目前北京蔬菜从第一次批发至零售,差价多在100%左右,这就成为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
追踪中记者了解到,北京市已对“菜园子”、“菜摊子”、“菜贩子”等诸多环节齐抓共管,并有了良好开端:专门组织从外地调运一批蔬菜充实到各个市场。市政府还拿出9500万元生产基金,在去年53万亩菜地的基础上再发展10万亩;工商、物价、公安等部门已携起手来打击“菜霸”;物价部门在有些农贸市场每天公布主要蔬菜品种的批发引导价格,同时公布零售参考价格;反暴利的有关法规的研究制定工作也在加紧进行。
北京市工商局市场处处长张建设说,目前北京城中蔬菜销售网点偏少,500多个农贸市场的分布也极不合理。一般情况下,蔬菜销售网点的密度同菜价成反比,如石景山一带蔬菜销售网点较少,菜价就高;西直门一带农贸市场多,又有蔬菜批发市场,菜价就低得多。为此,北京市正通过新建一批市场,使网点布局渐趋合理。
随着综合管理措施逐步实施到位,特别是市场供给的增加,近两天,北京城区蔬菜价格已有所回落。当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建立一种随时可以调控的,使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都能承受又都能得益的菜价宏观管理机制,尚需艰苦的努力和探索。
新华社北京1994年4月12日电
点 评
稿件最成功之处在于抓住了菜价这个最具代表性的社会热点问题,并一追到底,而且在追踪热点的同时,还抓住了重点,冲击了难点,把来自中央的精神和来自基层的民意有机联系在一起,在宏观与微观的结合点上,找到了菜价问题的关键所在—流通秩序混乱、中间环节太多。
稿件体现了作者调查研究的扎实功力。两名记者为寻找菜价高涨的原因,沿三条线紧追不舍,行程千里,从地头价到零售价,对蔬菜销售每一个环节的费用或价格来了个“大起底”。这种步步追踪、环环相扣的报道方式,不仅让读者真正了解到菜价猛涨的奥秘,也为解决菜价问题的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在当时引起了舆论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稿件也由此引领了“追踪式”报道的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