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不过的“国际标准”槛
西北农科技大园艺系教授李嘉瑞分析说,中国加入WTO之后,水果、蔬菜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抢占国际市场的优势,处于优生区的陕西苹果更有希望赢得新的发展机遇。问题是不能再以过去的标准衡量优劣了。
据了解,欧美发达国家苹果优质果率已达到70%。知情人士透露,陕西苹果真正达到海关出口标准的优质果却不到10%,新栽种的“粉红女士”只有1/20左右。
有外电报道,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的短短几年里,一跃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苹果生产国,打破了美国苹果一统天下的格局,特别是在东南亚,大有将美国苹果挤出市场之势。另有消息说,美国果业协会已着手更新种植了几十年的“蛇果”品种,主要原因就是口感远不如中国苹果尤其是陕西苹果。这些让中国果农感到欣慰的现象却引起了不少专家的忧虑:“蛇果”能够称雄世界几十年,就是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标准化生产、包装运输、经营销售的模式。更重要的是“蛇果”的许多指标已成为苹果的标准,如果品种改良,内质提高,未来的市场还是他们的。
陕西省果业局干部郭民主说,欧美及日本的苹果生产,从种苗选择到减枝压条、疏花疏果、喷药施肥灌溉等等,每个环节都有规范的操作要求,对果园的管理细到了每一株树,甚至每一只果,是一种接近工业化的生产过程,结出的果实像是从生产线下来的一样,大小、形状、色泽等如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这就是国际标准要求的苹果。
据介绍,陕西有近700万果农从事苹果生产,其中仅有1/3掌握普通的田间生产技术,另有1/3甚至连常规栽培技术都不懂,大部分农民仍然沿用传统种植习惯。郭民主说,农产品的优质率是靠工业化或准工业生产支撑的,这是陕西苹果面对WTO的最大挑战。
“粉红女士”订单落空已在陕西引起广泛议论。经济界人士评论说,参与国际竞争就要遵守国际标准,标准产品背后是标准的生产经营过程,过不去这道槛就谈不上竞争力,更谈不上机遇。这件事是对所有中国农产品提出的警示。
新华社西安2002年1月6日电
点 评
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WTO,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如何应对入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是当时全国上下、各行各业都面临的重大课题。
这篇稿件发表于中国入世不到一个月的特殊节点上,可以说牢牢抓住了社会各界的最大关切,“抢先机”“拔头筹”,成为入世后各类调研报道中的佼佼者,显示出新华社记者应有的全局观、责任感、忧患意识和世界眼光。
稿件用一个抓人的标题吸引人,用一个精彩的故事抓住人,用一个全新的视角启发人,将苹果产业这个老话题与中国入世这个新命题“嫁接”,透过国际化的“眼镜”重新审视一地经济发展,写出了沉甸感和时代范儿。时至今日,读来仍不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