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西藏人就要生活在‘博物馆’里呢?”
家住纳木错的曲措现在的课程安排是每天有藏文和数学课,隔天有语文课,周一周二有英语课,每周还有一堂电脑课。
小姑娘说她长大后想教学生语文,“因为这里的很多人只会说藏语,我想教他们说汉语,”她说,“内地有很多美丽的景色,我很想去看看。”
达赖喇嘛和一些西方人士对此会作何感想呢?在他们看来,推行汉语教育是对“西藏文化的破坏”,而西藏的开放将导致汉族移民大量涌入,最终将“淹没”西藏独特的文化。但由此是否可以得出每周两天上英语课也是对“西藏文化的破坏”这一结论呢?
2010年,有685万人次的国内外旅游者到访西藏,人们被西藏独有的文化符号—唐卡、藏餐、藏戏、藏医、音乐等吸引,也将这些元素带到更广阔的世界。
在拥有几亿观众的央视综艺节目“星光大道”上,年轻的藏族歌手三木科、云丹久美获了奖,另一位藏族歌手旺姆还击败大批的竞争者,夺得了2009年度的总冠军。他们表演的主要是藏族的传统歌舞。
北京和上海的书店里,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诗集的汉文译本被摆在畅销书的显眼位置,关于他的传记至少已有6个版本。以他诗歌中的人物命名的藏式餐吧“玛吉阿米”在北京有两家店,不仅藏族人,而且很多汉族人和外国人,来到由唐卡、转经筒和藏式壁画装饰的这家店里吃糌粑、喝酥油茶。
北京、上海乃至国外的知名品牌已进入了拉萨的寻常巷陌。在距离布达拉宫不到一公里的北京东路上就有二十余家ONLY、百丽这样的品牌店。伴着GROOVE COVERAGE这样的欧美流行音乐,年轻人三五成群地走进去,然后满载而归。
在拉萨市场上,早已有了速溶的酥油茶饮品,以适应年轻人快节奏生活;跋山涉水去拉萨朝佛的人用太阳能电池板发电,用于晚上照明;科研部门开发了新型帐篷、便携式太阳能电视机,让牧民在保持游牧生活传统的同时提高生活质量;网络上,传播藏传佛教的博客、网站、微博比比皆是。
“吃得太好”现在也成了一些西藏人需要注意的问题。为了预防和治疗脂肪肝、高血脂等“富贵病”,越来越多的西藏人重视锻炼和饮食规律。拉萨市民多吉得了脂肪肝之后,现在每天早上坚持在布达拉宫下面跑3000米,然后回家洗个澡再上班。
由于青稞制成的糌粑富含β—葡聚糖,具有降血脂、调节血糖、调节肠道和提高免疫力等保健功能,于是一些藏族人开始回归传统,将糌粑等传统藏族食物作为主食。
拉萨市民罗布现在早餐和晚上吃的都是糌粑。“虽然味道有点单一,但是为了健康,必须管住自己的嘴巴。”
2010年,拉萨牌啤酒销售额近4亿元,主要在自治区内销售,按照西藏300万人口算,人均消费拉萨啤酒近140元。这还不包括嘉士伯、百威、青岛等其他品牌在西藏的销量。
在这个iPhone已经开始流行的地方,藏语言同样面临大量新词外来词如何表达的难题,传统民居使用的精美木雕正在被塑料制品替代,格萨尔王传说唱艺人发愁找不到好的传承人,一些年轻人浮躁不好好学。
但最大的难题,还是怎样加快经济发展,改善人们生活。西藏仍然是中国最落后的省区之一。虽然,拉萨城里的小汽车数量每天以75辆的速度增长,但是,在位于农牧区的曲措小姑娘的家里,也只是去年才通上交流电,她还住着13年前盖的土坯房。
2010年,西藏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38元。这与“十一五”末中国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为5919元还有相当差距。
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当代研究所所长仲布·次仁多杰认为,西藏需要进行“跨越式”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不光西藏,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都有如何协调的问题。西藏的发展要有现代思维,包括要考虑如何接受科技。
在一次回答法国学生的提问时,仲布说:“你们法国人过着现代化的生活,为什么我们西藏人就要生活在‘博物馆’里呢?”
新华社拉萨2011年5月22日电
(参与采写:觉果、于嘉、裘立华、周岩、赵新兵、袁晔、傅双琪、姬少亭、仇琳、王若遥、胡星)
点 评
这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之际播发的一篇极具对外特色的重点报道。对外部小分队和西藏分社记者深入城区、农牧村、工厂、院校、寺庙等进行了大量走访和调研,获取大量事实和细节。在此基础上,记者从浩如烟海的材料中精选素材和角度,对半个多世纪来西方针对西藏地位与归宿、现代化与传统、经济与民生、民族与宗教、生态与环保等诸多问题的不实之言进行了集中回应,体现出扎实的采访功底和对重大敏感题材的驾驭能力。
同时,报道还穿插60年的历史背景,呈现出跨越时空的宽阔视野和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具有很强说服力与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