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向 食品加工企业、批发市场和部分超市
记者通过在加工窝点、粮油批发市场暗访以及采访知情人基本的结论是,这些加工窝点、加工厂的“地沟油”主要以散油的方式流向了食品加工企业、工地、粮油批发市场,甚至流向了部分超市。
在河北一家“食用油脂有限公司”,老板告诉记者,河北、山西、河南等多个地方客户经常来买他们的油,甚至一些知名食品加工企业也从他们公司购油。这家工厂生产证明齐全,“只要找人,什么证都能办下来。”
记者调查发现,这些地沟油加工厂一般不散卖,主要卖给食品厂或者建筑工地。
粮油批发市场是“地沟油”的另外一个重要去向。知情人告诉记者,加工窝点把油用油罐车运到批发市场后,批发市场的商户再把油分装到一个个几十斤装的白色汽油桶里。这些散装油桶一般没有任何标识。
北京水屯批发市场上树立的蓝色招商大牌子上写着“国家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记者来到这里暗访发现,除了各种小包装的品牌食用油外,白色散装油桶到处可见,无法鉴别。
一位商户老板说,水屯市场确实卖过用泔水油或者用废弃的鸡鸭猪油提炼出来的“那种油”,“最近风声很紧,大家都收敛了很多,进货的人少了。”当着记者的面,老板拨通了以前一个供货商的电话,对方表示,暂时没货。老板随后告诉记者:“真想要的话,自己去天津找,那边有货。”
令人忧心的是,除散装油渠道外,品级较高的油以更为正规的面目流向市场。记者在暗访中曾看到黑窝点生产包装颇为正规的“大豆调和油”。
经济参考报2011年6月29日
点 评
地沟油一直以来都是关系民生的热点话题,对于这一业内的“公开秘密”,其中的危险挑战让很多媒体“望而却步”。这篇调查报道的记者冒着人身危险,突破重重困难,历时一个月,艰难追踪数千里,对京津冀地区的地沟油产业进行深入调查,从来源、现状、流向三个方面,全景式勾勒出这条地下黑色产业链条,揭开了地沟油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手段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以及成品地沟油无序流入市场等现实问题,将地沟油产业触目惊心的现状展现在公众面前。
调查的细致绵密和落语的精当准确是调查报道的底色。这篇报道采访扎实,逻辑严密,一经刊发即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和广泛的社会影响,推动了整个行业的整顿与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