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育种家笑了—河南夏收见闻

农民育种家笑了—河南夏收见闻

林红梅 刘健

记者在河南采访夏收,一路上听不少农民讲,他们种的小麦品种豫麦18是偃师一位农民育种专家培育的。6月4日,记者赶到偃师市二里头村,满头麦屑、满身灰尘的徐才智从麦田里走了出来。

望着金灿灿的麦海,望着一张张农民丰收后的笑脸,想着自己20年心血培育成的小麦高产新品种喜结硕果,这位农民育种家幸福地笑了。

麦田里忙着收割的农民见我们采访徐才智,围了上来。村民王五国指着自己的麦田高兴地告诉记者:“今年我种了3亩豫麦18,亩产500多公斤,全都要作为良种销到外地,估计亩收入800多元。”村民们讲,二里头村所在的乡家家户户都种豫麦18,全乡2万多亩麦田几乎全成了这个品种的育种基地,每年都要向省内外提供500多万公斤种子。

徐才智培育的豫麦18单产高,抗病性强,1990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正式审定后,已在东北、华北、华中、华东的12个省市推广2600多万亩,平均亩产400公斤以上,仅去年在河南省推广后就增产小麦10.75亿公斤。

从村民们七嘴八舌的谈话中,记者大致了解到徐才智初中毕业后就回村搞小麦优良品种的选育研究。没有实验田,他就带人去坟地开荒。一年四季,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冬,他在地里一蹲就是几个小时。1982年,偃师发大水,水齐腰深,他不去抢救财产,却忙着抢救麦种和资料。

这位农民育种专家的执着追求,曾被人误解。然而他艰难地坚持下来了。如今他被周围的村民们当成致富财神。徐才智幸福地笑了。

新华社郑州1994年6月6日电

点 评

践行“四力”要深刻把握实践和认识规律。1994年,记者刘健和林红梅下沟坎、进麦地,3天写了6篇一组“河南麦收见闻”,记录了农民、基层干部面对丰收的喜怒哀乐。六篇稿件既鲜活生动,又有机统一,既有微观聚焦,又有宏观分析。

为了能做好“三农”报道,记者几乎通读了费孝通、杜润生等“三农”问题大家的著作,并将实践作为理论提升的“源头活水”,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螺旋上升中,让“四力”更具深度、广度和温度。

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目光盯着几个村庄,遂有《禄村农田》《江村经济》《云南三村》,这些小村庄里酿着大气象,藏着中国农村的百年风云。记者下基层践行“四力”,要把握方法论,一是做到面广,“广”意味着资源丰、素材多,才有比较、甄别;点要深,“深”意味着掘小口径深井,常能发人所未发、见人所未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