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温厕所

保温厕所

减少现有厕所恶臭,也有好办法,即采用定时或随时冲洗的水封式便坑。便坑内始终留有一定的清水,粪便受水冷却不易散发臭气。我国南方一些城市就是用此法除臭的。但北方冬天水管容易冻裂,采用水封式有困难。为此,环卫局科研所去年冬天做了保温厕所的试验。如何试验?他们对宣武门饭店东侧的一座厕所采取三项措施:在朝北的男女厕门外各建避风阁,冬天西北风不易吹入厕内;厕所的北墙外贴两层保温性能好的铝箔纸,纸外砌砖墙作保护;窗户上装一张塑料薄膜。结果,去年冬天室外最低温度零下十四度时,厕内温度为零下二点五度,水管不冻。

近年来,北京市环卫局已经把一千二百座公共厕所的死粪井改成活粪井,有利增加冲水次数。

采用活粪井,因粪便中大量的水从下水道排放,每个厕所的粪便运输量也可以比死粪井减少三分之一。如将具备改造条件的四千个死粪井改成活粪井,每年粪便运输费用就可节省一百二十万元,粪便质量提高,卖粪难的问题可以得到解决。

有了活粪井,并不是可以从此高枕无忧。若长期不抽粪,粪便超过一定厚度就会随水流入下水道。希望环卫局规定抽粪周期。否则,市政工人也得兼任掏粪职务,那就“热闹”了。

愿首都带个头,早日安顿好厕所问题,为全国做出榜样。

新华社北京1984年4月3日电

点 评

厕所关乎百姓生活,折射文明风尚,关系国家形象,即使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今天,“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仍需要倡导推进“厕所革命”。稿件体现的“四力”,也说明了建设性监督报道尤其需要“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报道从外宾的调侃切入,让读者会心一笑,一句设问暗示“小问题背后有大文章”。读者“跟随”作者一起实地勘察、深入采访、循序求解。该报道对厕所臭、脏、乱、差、偏、少等污点痛点的描述令人感同身受,对背后设施建设、管理维护、如厕文明等难点盲点的分析为人解疑释惑,对公厕治理管理的意见建议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引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