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现象”引起各方关注

“东北现象”引起各方关注

赵玉庆 刘广军 马义

经济发展曾经居全国前列的东北三省近年来工业生产步履维艰,去年黑龙江、辽宁和吉林工业增长率分别倒数全国第二、第四和第五位,经济效益也处于落后地位。这一异常情况正在引起各方关注,称之为“东北现象”。

据统计资料表明,1990年东北三省工业总产值仅比上年增长百分之零点六,与全国平均增长百分之七的水平相去甚远;预算内企业实现利税下跌百分之二十五至百分之四十五,明显大于全国平均百分之十八点五的降幅。今年头两个月工业生产虽有回升,但仍未摆脱困境。

东北是我国的“工业巨人”。论实力,东北三省拥有大庆、鞍钢、一汽等1700多家国营大中型企业,占全国总数的七分之一强,机械、冶金、石油、煤炭、化工、建材等行业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论条件,东北三省资源丰富,交通发达,科技力量雄厚,发展经济可谓得天独厚。

“工业巨人”步履蹒跚、行动迟滞的反常表现,催人深思:

—东北工业结构“一头沉”,重工业产值占三分之二,产品多为大型机械装备和基础原材料,当国家压缩基建规模,实行经济调整时,便显得船“沉”难掉头,适应不了市场的急剧变化。

—大中型企业比重大,国家指令性计划任务重,经营机制缺乏活力。产品平价调出多,原材料则议价购进多,去年仅辽宁省因“高进低出”就多支出了30亿元。

—骨干企业大多建于“一五”时期,为国家建设奉献了“大半辈子”,而今已“青春”耗尽,设备陈旧,工艺落后。由于无力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三分之二的设备落后于全国先进水平。

有人形容东北是一个“被链子锁住的巨人”,锁住了手脚,也锁住了思想。在商品经济的舞台上,东北明显没有南方沿海开放地区活跃。去年东北三省为启动市场举办的一些展销会,唱“主角”的多是外地企业,本地企业反倒只是“跑跑龙套”。同样在东北,吉林化学工业公司、沈阳电缆厂、哈尔滨锅炉厂等一批先进企业锐意改革,脱颖而出,但有些企业还没有摆脱传统的产品经济模式,迈不开搞活的步子。

“东北现象”已开始唤起9900万东北人的忧患意识,特别是在经济领导部门和经济理论界引起很大震动。他们普遍认为,重振“工业巨人”雄风的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调整经济结构,扎扎实实地搞活大中型企业。为此,黑龙江省已经制定了搞活大中型企业的八条措施,吉林省也开始实施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的“大动作”。辽宁省正在组织经济界、企业界人士探讨“东北现象”的深层次根源,进一步解放思想。

新华社北京1991年3月20日电

点 评

以问题意识抓住新概括。当年,东北三省工业生产步履维艰的现实被东北三省的人感觉到、谈论着。记者也在持续关注这一问题,思考背后的原因,故能在一次研讨会上,敏锐抓住专家提出这一概念,写成名篇。

将新概括变成新闻。记者围绕这一概括,调动自己平时的观察、积累,多层次解析导致落后的原因,直探本质,很有洞察力。加之记者生动自然的比喻,将一个严肃的话题变成了可读性强的新闻。

以新概括引发舆论关注问题。这个报道将专家在小范围内提及的概念变成了一个舆论广泛关注的话题,引起决策层重视东北的问题,促进东北的思想解放讨论。此后,人们探讨东北发展慢的问题时经常用“新东北现象”概括,可见这一报道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