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的目标
王泽普说,一个企业家更不能没有追求。全国利润两千万元以上的厂子只有300家,我们厂是其中之一。国家需要我们做出更大的贡献,这就是我的追求,也是我们厂干部、工人几年来艰苦奋斗的目标。具体地讲,我追求的目标有两个:
一、我们厂是全国最早建成的一家无缝钢管厂,应该成为全国最好的无缝钢管厂。这个目标我们已经达到了。从生产能力讲,苏联援建的机组设计能力为6万吨,今年我们可以生产15万吨,这在世界同类机组中是最好的。优质产品达到51%,消灭了二级品。石油油管有70%是按国际标准生产的,经过油田试验,比国家标准200个大气压提高了1倍多。今年国家要求鞍钢降低成本4000万元,我们一个厂就完成了四分之一。1979年时,我们炼1吨钢要用1000多度电,现在炼两吨钢也用不了。
二、和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水平比高低。我们公开宣布这个目标,逼迫自己去奋斗实现。前不久,我们厂请来了大连工学院的著名教授,帮助我们进行使用计算机指挥生产的可行性研究。
最近,我又给公司和冶金部写了几份报告,提出了利用外资改造这个企业的方案,争取三年收回投资。公司党委和部党组都同意了。现在已经让副厂长代理厂长,我准备带两名高级工程师到国内外进行考察,专门研究企业今后的发展问题。
发表于1983年11月18日《人民日报》
点 评
从一个人身上读懂一种探索,从一场对话中听清一个时代前行的足音。作为改革开放春潮下的报道名篇,也是最早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报道之一,这篇稿件在当时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人民日报》加评论刊发,“王泽普”这个名字一夜之间家喻户晓,有力推动了国企改革。这篇人物采访成功的背后,离不开记者对中央精神的领会、对时代大势的把握、对新闻线索的敏感、对写作手法的驾驭。
记者在蹲点采访中,跳出了典型人物报道的套路,敏锐地捕捉到王泽普谈及的怎么建立严格的生产秩序、怎么罚在厂区内乱扔烟头、用干部要用“山羊干部”不能用“绵羊干部”等细节。稿件采取访谈记录的写作手法,看似不着雕饰,实则暗藏了当年国企改革的诸多机锋。职与权、奖与罚、用人之道等“小问题”,折射的是国企改革究竟应该怎么搞、什么才是现代企业家等“大道理”,击中的正是改革的痛点和要点,因而才能“一石击起千层浪”。
做一个大时代的“瞭望者”,做一个有力的“传播者”,就需要有这样过硬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