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枣间作之乡—临泽
“大红枣,甜又香,送给亲人尝一尝。”—河北、山东和陕北一带枣乡的人们都喜欢在自产的红枣前冠一“大”字,夸耀自己的枣好。临泽的乡亲却说:“我们的小红枣又香又甜,放多少年也不霉不蛀,世上少见哩!”
这话不假。临泽小枣,个儿只有大红枣一半大小,可甜味确非大红枣可比。你如果把它煮熟,用文火将汁熬到九成干,待水分蒸发后,晶莹闪亮的红枣外表便涂上了一层蜜饯,那甜味才叫“溢香流蜜”呢!
临泽地处弱水盆地。弱水(黑河)从东南向西北缓缓流过,阡陌纵横的田野,枣林掩映的乡村,芦花飘荡的湖泽,显得格外恬静优美。唐诗人杜甫不曾到过这里,但却在想象中神游到了,他叹息道:“弱水应无地,阳关已近天。”苏东坡也云:“蓬莱不可到,弱水三万里。”亲临此境,我们不禁哑然失笑,弱水既不是茫茫泽国,也不远在天边。弱水两岸,倒很有些江南景色。
临泽只有11万人口、30多万亩耕地,但粮食亩产在河西走廊最高,而且还是一个瓜果之乡。全县光果园就有11万多亩,桃、杏、李、苹果、梨、葡萄都有,尤以小枣为主,全县枣树有37万株。平均每户有半亩果园,在甘肃名列前茅。我们由县城去鸭暖乡大鸭村,沿途果园一个接一个,同行的人们说:“夏天到这里,白天不见村,夜里不见灯。”农民三三两两地在犁地耙田,吆牛的声音此起彼伏,颇有点武陵桃花源的景象。原临泽县委书记、新任张掖行署专员的崔岩说:“你们错过了季节。春天,这里梨白桃红,繁花似锦,令人心旷神怡。等果子成熟时,走到哪儿,都有鲜果等着你!”
临泽的枣树大多栽在田边地头,枣树发芽晚,不影响春苗生长,到枝叶繁茂时,小麦已长起来了。这种传统的“粮枣间作”,一亩地有十几棵枣树,每亩产800斤小麦,还可以产200斤小枣,经济价值比单纯种粮提高一倍。临泽人对枣树十分偏爱。他们说,枣树耐旱耐碱,不怕风沙,适应性强。有一年春天,一批城里的抗旱工作组下乡到临泽,看到有的枣树落叶了,大为惊异,写了份旱情报告,说临泽枣树已经旱死。这件事在群众中传为笑谈。
在临泽走访,到处可以看到大片的荒滩、碱地和沼泽。崔专员和新上任的县委书记一路上兴致勃勃地向我们介绍了临泽的发展远景。他们说,全县有荒地80万亩,只要兴修一些水利、排碱工程,林牧农业都大有发展前途。1990年以前,他们准备从当地优势和现有条件出发,重点发展红枣、奶牛、甜菜和养鱼、种芦苇、造林六大项事业。首先是发展红枣,打算拿出1/3的耕地,搞10万亩“粮枣间作”,一年就可以增加收入1000万元。利用草滩种牧草养奶牛也很上算,一头奶牛一年收入1000元,养上6000头,就是600万元。现在已划出5万亩荒地由国家投资筹建奶牛场,并带动群众养奶牛。如果这六项都能付诸实施,就可以使临泽的农业总产值翻一番。
临泽的发展前景是美好的。我们相信,经过临泽人民的艰苦努力,5年、10年之后,这一美景将会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