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二)

早在1956年,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验,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正确地提出了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战略任务。但是不久,八大的正确方针很快被“左”倾的错误指导所代替。“急风骤雨”式的“阶级斗争”接踵而来。从“反右倾”到“大四清”,从揪“党内一小撮”到“向资产阶级全面进攻”,它们像夏天的冰雹,冬日的寒潮,严重地摧残了社会主义经济幼苗的成长。

在那些日子里,一个又一个“运动”从根本上颠倒了是非界限,从各方面破坏了正常的工作秩序。领导干部致力于经济建设,人民群众积极地参加生产,统统被称作“修正主义的俘虏”。反“利润挂帅”、批“物质刺激”的结果,使许多工厂生产下降,年年亏损,成了国家的包袱。在农村,劳动致富的农民被视为“自发势力”,全面发展的方针被叫作“复辟道路”,按劳分配的劳动管理被当作“倒退现象”,于是,整个国民经济被逼进了绝境……

“四人帮”被粉碎后,百足之虫,虽死不僵,流毒仍然严重地危害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直到党的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虽然一面发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号召,而一面又重复所谓“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使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仍停留在踯躅徘徊的局面。就在这个时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伟大战略决策,使我国国民经济胜利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重新走上了稳步发展的健康轨道。这是党在拨乱反正中取得的又一来之不易的伟大胜利。

如同巨型海轮在航行中突然转向会掀起冲天的波浪,在10亿人口的大国毅然实行战略转移,道路也绝不可能平坦。首当其冲的是一个带根本性的理论问题需要解决:社会主义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继续进行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还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在这个涉及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重大问题上,不驱散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喷吐的迷雾,不恢复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战略重点的转移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在拨乱反正的过程中,党中央引导人们一面学习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一面总结十年动乱的经验教训。如果说理论学习提高了人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那么严酷曲折的生活道路本身却以不可抗拒的逻辑力量,帮助人们在社会主义实践中清醒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十年动乱的历史是一部珍贵的社会教科书,它从反面告诉人们:一切脱离和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政治奢谈,只会导致社会主义制度的解体;保护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确保社会主义的最后胜利。

党中央在拨乱反正的基础上对经济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不仅按照科学社会主义原则扭转了林彪、“四人帮”造成的经济濒于崩溃的危险局面,使社会生产力获得迅速的恢复和发展,而且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为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创造了宝贵经验。

就以农业来说,在广袤的中国农村,从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以来,尽管各级干部和人民群众进行了年复一年的艰苦奋斗,但始终未能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迅速发展生产的正确道路。直到粉碎“四人帮”的1976年,八亿中国农民仍未能彻底摆脱饥寒交迫的威胁。一些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们曾武断地预言,社会主义制度永远无法解决农业问题。

但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农村的情况立即发生了根本变化。挣脱了“左”倾错误的束缚以后,亿万农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像火山爆发一样,立即变成一种无坚不摧、势不可当的物质力量。在不到四年的时间中,各种形式的农业责任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的试验开始了,一大批以商品生产为特征的专业户、重点户和各种新型经济联合体形成了。这些第一次在中国的大地上诞生的新事物,切实有效地解决了生产管理和收益分配上的一系列难题,迅速深刻地改变了我国农业生产力长期停滞不前的落后局面,使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的全面发展获得了从来没有的高效益和高速度。农业人口占全国十分之一的四川省,在十年动乱中由历史上著名的“天府之国”变成了“饥馑之乡”,1976年还需要吃国家从外省调来的“救命粮”。但最近六年来,尽管年年都有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仍然年年获得丰收。到去年为止,全省粮食总产增长了185亿多斤,平均每年增产37亿斤,今年仅小春一季就增产20亿斤以上。增长速度之高是建国以后所没有的。在长期多灾低产的冀鲁豫农村,情况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在鲁西北平原,在黄河故道的沙荒地带,在著名的白洋淀周围,到处呈现出“红薯换白馍,光棍娶老婆”的喜人景象。河南有个穷得叮当响的生产队,这两年一下子富裕起来了。秋收以后专门请了剧团进村演戏。小伙子们穿上了笔挺的新衣,骑着高头大马得意扬扬地到附近城镇游街串市,表达他们终于向穷困告别的衷心喜悦,很快就和外村姑娘缔结了良缘。农民们风趣地编了一首顺口溜说:“年年都唱‘社会主义好’,好在哪里看不到;如今放开嗓门唱,社会主义有一百个好!”

亿万农民群众近四年来的创造性实践,不仅为现阶段中国农村找到了一条迅速由穷变富的正确途径,而且也为整个社会主义农业的长远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争论了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农业的道路和模式问题,在此之前始终是一些模糊不清的政治概念,现在已变得越来越清晰具体而可以为人们所把握了。什么“单干倒退”的指责在铁的事实面前已彻底破产,什么对“两极分化”的焦虑也已证明不过是杞人忧天。凡是坚决贯彻执行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地方,凡是大胆放手地支持农民群众创造性的地方,农业的社会主义方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坚定和正确,社会主义公有制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巩固和发展,农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感情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和深沉。尽管目前所实行的经营管理的方式方法还有待提高和完善,但我们已经可以看出:正是从“双包”责任制和农业专业化社会化中。孕育着我国未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