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女地的开发和移民

处女地的开发和移民

从临泽到高台,再到酒泉、金塔、玉门和安西,越往西越觉得河西走廊辽阔。一路上,有不少绿洲平畴,数不尽的水渠、林带和农田,也有连绵的泽地碱滩和旱原荒地,有时几十里、上百里不见人烟,只有一些残存的古城、烽燧,点缀着单调的地平线。

这是一片富饶而又荒凉的土地。据从人造卫星上拍摄的照片分析和规划部门勘测,河西走廊还有2000多万亩荒地,其中宜农荒地有500万亩,大部分在走廊西部。自汉武帝设河西四郡以来,历代王朝虽然都实行屯垦政策,但重点多在武威、张掖两郡,作为护卫前沿的酒泉、敦煌两郡,包括现属张掖地区的高台一带,历史上时垦时弃,至今荒地仍然较多。而流经这一带的黑河、疏勒河两大水系,水源丰沛,潜力很大。甘肃省决定新修一些大的水利工程,开垦大面积荒地,争取到本世纪末,使河西的水浇地面积由现在的950万亩扩大到1400万亩。新增加的水浇地有2/3种草种树,使河西商品粮基地同时成为林牧业基地。

我们来到高台县西南的骆驼城。登城遥望,南面是银光耀眼的祁连山雪岭,北面是黄蒙蒙的连天沙海。东北十余里处,出现了一片葱郁的田园。渠水汩汩流淌,掩映在白杨林中的村庄炊烟袅袅,草地上牛羊成群。骆驼城开发委员会的同志说,近十年来,高台一些山区农民和少数河东的农民陆续迁到这里定居。在政府资助下,他们开垦出16万多亩良田,造林70多万株,还建起果园900多亩,使沉睡千年的荒野充满勃勃生机。正远乡一队24户农民,去年户均产粮16万斤。仅靳莲英一家,就产粮37万斤,今年大搞多种经营,全家五口人均收入近千元。

进入酒泉地区之后,我们感到不仅是大片荒地,整个河西的商品生产,都大有开发潜力。地委书记郭振江向我们介绍:酒泉地区总面积197万多平方公里,土地、水利、能源、矿产等资源都很丰富。全区有50多万农业人口、200万亩水浇地,在甘肃省算是最富的地区。这两年农村中不仅出现了多种专业户,而且参加开矿和搞建筑的农民也越来越多,农村经济已有了种植、养殖、加工、采矿和建筑“五大支柱”。

开发性的生产创造出了开发性的新形式。1982年夏天,国务院领导来酒泉视察,地委在汇报中提到安西县一个叫罗刚的农民,承包熟荒地200亩,办了一个家庭小农场,一年交售商品粮5万斤。国务院领导听了很感兴趣,说办家庭小农场是好办法,这叫开发性承包,花钱少,见效快。群众有要求,领导一提倡,于是从小农场迅速扩展为小林场、小牧场、小果园、小鱼塘、小加工、小建筑、小矿点等“八小”形式。现在全区除了24000多户“两户”外,已有2200多个“八小”。金塔县中东乡农工商联营公司下属的建筑队,一年纯收入30多万元。安西县农民办起了100多处小矿点,开采铁、锰、钨、石棉等矿产,每个劳力一年收入,少的几百元,多的几千元。这个县在汉代就是“古瓜州地,产美瓜”,近两年每年都向市场提供几千万斤的白兰瓜和西瓜。

开发河西的事业,吸引着走廊上的千家万户。国务院已把开发“两西”(河西、定西)列入国家建设项目,要求把开发河西和改变河东定西干旱山区的面貌结合起来,“兴河西之利,济河东之贫”。要采用“以工代赈”的方式,组织定西等地民工参加河西水利建设,然后按自愿原则,由国家帮助他们连同家属迁到新垦地上安家落户。这样河东干旱山区就可以退耕一部分粮田,为大规模种草种树、恢复生态平衡创造条件。这项改造贫困山区的移民计划,已在开始实行。现在从定西等地来到酒泉参加各种生产建设的,已达一万多人。“两西”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