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三)

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还标志着我们党已完成了这样一种胜利的转折:在“左”倾错误路线下遭到玷污的共产主义旗帜重新鲜艳地在中国的上空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正以风卷残云之势清扫着林彪、江青一伙的“精神污染”,十年动乱在党的组织建设上留下的严重创伤已经痊愈,革命的接力棒已传到忠于党和人民的新一代马克思主义者手中。

回顾六年前的今天,林彪、“四人帮”除了在政治上制造了连年动乱,在经济上造成了重重危机之外,更为严重的是在精神领域颠倒了是非美丑的标准,在社会意识和社会风气上造成了一系列恶性的连锁反应。在那叫人目瞪口呆的时代,勤劳工作被贬为“觉悟低”,忠于职守被诬为“老保守”,遵守纪律被斥为“小绵羊”,维护党的团结被叫作“和稀泥充好人”。于是,游手好闲,两面三刀,损人利己,变成了“最高美德”;违法乱纪,道德败坏,争权夺利,被誉为“革命行为”。正是在这种人妖颠倒的歪曲吹刮下,一大批忠诚正直的共产党员横遭迫害,一小撮肮脏无比的社会沉渣陡然泛起……

但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在政治上结束动乱,在经济上克服危机的同时,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决策,迅速消除着林彪、“四人帮”在思想领域造成的后遗症,使共产主义旗帜重新迸发出灿烂的光辉。今天,在辽阔的祖国大地上,红军战士过雪山草地的光荣传统,重新给新长征路上的建设者以极大的鼓舞;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的老镢头精神,正激发着人们建设四化的战斗豪情;董存瑞、黄继光的榜样,正在千里边防线上哺育出新一代的战士;草原两姐妹的事迹,锤炼出热爱国家和集体的一代新人。在短短几年中,无数个活雷锋在各地涌现,许多新的焦裕禄又回到了农民群众之中。翻开报纸,赵春娥像一团燃烧的烈火,用在平凡岗位上不平凡的劳动,照亮了人们的双眼;陈爱武像一声轰响的雷鸣,以同不正之风作斗争的英雄气概,为广大干部敲响了谨防特殊化的警钟。在抗洪救灾的斗争中,在反贪污盗窃的战场上,在人与人的日常交往里,正在迅速崛起一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开路先锋……

胡耀邦同志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物质文明的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不可缺少的基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建设不但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保证它的正确的发展方向。两种文明的建设,互为条件,又互为目的。”六年来拨乱反正的历史,已为这个科学的论断提供了充分的证明,当实际工作中的拨乱反正恢复和发展了物质生产,使昔日奇形怪状的社会生活走上正常的轨道以后,这种强大的社会存在不可能不反过来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另一方面,正是由于思想领域拨乱反正的逐步深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日益发展,深刻改变了千百万劳动者的精神面貌,才使物质文明建设获得了从来没有的丰硕成果。因此,这次代表大会制定的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方针,不仅从实践上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也从理论上为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作出了贡献。

特别令人振奋的是,六年来的拨乱反正还从组织上纯洁了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机构,圆满地完成了各级领导核心的新老交替和过渡,从根本上保证了党的事业像滔滔不尽的万里长江永远奔腾向前。

回顾国际共运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相继去世,第二国际便掉入机会主义泥坑;列宁、斯大林告别人间,社会主义的苏联走上霸权主义道路。为革命事业培养可靠的接班人,成为各国共产主义运动中急需解决的历史课题。

在中国,研究和总结过国际共运历史经验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早在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时就考虑过新老交替的问题。但是,从50年代后期开始的“左”倾错误,个人崇拜现象和个人专断作风的发展,严重破坏了这个重大的革命议程。十年动乱进一步从反面证明了妥善解决新老交替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便以力挽狂澜、扭转乾坤的革命气魄对各级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整顿和加强。伐恶竹、除莠草、立青松、栽新苗,扶正祛邪,使几百万年富力强、德才兼备的干部,像雨后春笋一样在革命的征途上陆续涌现,为党的事业继往开来准备了充足的干部资源。

在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大批中青年干部被选进了中央委员会,一些德高望重、年迈体弱的革命家退居二线。三个委员会的建立,干部队伍“四化”方针的落实,新党章对党员和干部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严格规定,不仅使党的领导核心集中了老年的深邃智慧、中年的丰富经验和青年的蓬勃朝气,使党的战斗力以几何级数的增长方式得到了加强,而且为国际共运中新老交替这个“司芬克斯”般的难题做出了富有历史意义的答案。

去年,在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10名主犯进行终审判决以后,我们在题为《历史的审判》的报道中,引述过恩格斯的一句名言:“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现在,当我们在结束《历史的转折》这篇文章时,这一科学论断又在脑际浮现……

人们温习历史,保持记忆常新。在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无论是大会报告还是小组发言,经常出现的一个词汇正是—历史:历史条件、历史曲折、历史转变、历史教训、历史成就、历史任务……是的,历史是不容忘怀的。在过去6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党受过挫折,走过弯路,甚至出现过严重的危机,使一些不坚定的人产生过疑问:红旗能打多久?但最后党总是以自己的重新奋起和新的胜利向人们证明:正是这个党,代表着中国的现在和未来!代表着人民的幸福和希望!今天,在实现了又一次历史转折以后召开的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还要向全世界人民作出新的证明:这个在历史上从未被党内外一切敌人和自己所犯的各种错误所搞垮的党,必将成为领导10亿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斗堡垒,完成人类史上最宏伟、最壮丽的远航!

新华社北京1982年9月6日电

点 评

一段重要的历史,一个重要的时刻,往往伴随并会催生出重要的新闻作品。作为一篇展现中国共产党直面问题,主动破除束缚、敢于自我革新的成就报道,文章没有口号式的呼喊,也没有长篇累牍的说教,字里行间充满着对问题的反思和对时代与发展的深刻思考,全面记录了历史转折和时代脚步。

只有对中国社会的长期观察,对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深刻领悟,对中国发展和未来的深入思考的“脑力”作为强劲支撑,才能如此一针见血,才能如此掷地有声。正如文章中的那句话,“人们温习历史,保持记忆犹新”。回溯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今天再读这篇报道,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穿越历史的迷雾,但仍然能感受到强盛的生命力。这就是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新闻写作的生命力,不仅有新闻价值,更有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留给我们温习而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