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变化很大,我们过上了好日子” 

“这里变化很大,我们过上了好日子” 

因此可以说,西藏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从60年前的那一天开始的。但是,关于这些变化,也有着各种各样的说法。

比如,达赖喇嘛1987年在美国国会人权委员会会议上说,“在过去数十年里,西藏惨遭浩劫,100多万藏胞,即六分之一的人口死于非命,至少还有100多万藏胞在集中营里受难。”

达赖喇嘛可能也遗忘了他在拉萨时西藏人口有多少了。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时,西藏地方政府没有准确的人口统计。1953年,中国进行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西藏地方政府申报人口为100万。

根据今年最新公布的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西藏的常住人口已突破300万,其中,藏族人口占90.48%,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占1.35%,汉族人口占8.17%。

众所周知的是,为缓解人口快速增长造成的经济社会压力,中国长期把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但是,1984年,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在西藏地区实施特殊的计划生育政策,藏族公职人员和城镇居民中,一对夫妇有间隔地生育两个孩子……反对和禁止任何形式的强制性堕胎……而对占全区总人口92%的藏族干部职工以及农牧区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则不限制生育的胎数。这样的决定,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

40岁的雪嘎是4个孩子的母亲,20岁的大女儿已经成家。她的前三个孩子都是在家生产的,但生第三个孩子时出现了状况,幸好及时找到村医才脱离危险。

雪嘎的第四个孩子是在当雄县医院生的。“感觉特别好,有30块钱的奖励,还给孩子发衣服。”她说。这是当地为了鼓励农牧民到医院生孩子而实施的措施之一。

雪嘎打算陪她怀孕的大女儿去医院生产,“现在年轻人都到医院去生,安全。”

数据显示,西藏已基本建立了覆盖全区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西藏人均寿命由和平解放前的35.5岁提高到67岁。孕产妇死亡率由和平解放初期的5000/10万人下降到174.78/10万人。

雪嘎的家境不错,家里有上千头羊和150头牛。前年贷款买了辆东风牌卡车跑运输,还买了一辆小面包车家用,年收入约10万元。她告诉记者:“村里一共有9户人家,有两三家都和我家差不多。”

赤列顿珠老人从合作社退休后,一直住在位于拉萨市郊的一栋旧平房里,看护边上的合作社仓库。4个月前,老人搬进了拉萨市的安居房,三室一厅,还有一个经堂一个厨房和一个卫生间,大约100平方米。

赤列顿珠的老家在日喀则的谢通门县荣玛乡陇厦村。和平解放前,赤列顿珠也回过老家,那时从拉萨到日喀则要七八天,从日喀则到老家还要两天。现在拉萨到日喀则坐汽车只要4个多小时,再坐40分钟车就到老家了。“听说现在正在修拉萨到日喀则的铁路,等修好后我一定要坐一次火车回去”。

近些年来,中国政府致力于修建公路和机场以改善西藏落后的交通状况。举世瞩目的就是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的通车。这条耗资300多亿元人民币的“天路”把北京到拉萨的陆路交通时间缩短为40多个小时。

通车一周年后,达赖喇嘛在印度一个宗教集会上表示,青藏铁路是对西藏的“第二次侵略”。

但是对于青海玉树的藏族小伙子嘎玛赤列来讲,青藏铁路实现了他的朝圣梦想。“我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到拉萨朝拜哲蚌寺、色拉寺和甘丹寺。”他坐着火车携全家12人赴拉萨朝佛,其中包括他73岁的奶奶和3岁的儿子。

拉萨农民洛桑次仁认为,“火车带来了更多的游客,这里变化很大,我们也过上了好日子。”他开出租车每月收入2000多元,是过去务农收入的三四倍。

根据青藏铁路公司最新数据,截至2010年底,青藏铁路累计发送旅客2300万人次,发送货物1.2亿吨。五年间,西藏GDP由290多亿元增长到了500多亿元,人们认为,青藏铁路拉动作用明显。

青藏铁路再次缩短了西藏人与外部世界的距离。对于不少孩子来讲,去远方读书不再是梦想。

当雄县纳木错乡的9岁女孩曲措说,她想去内地上大学,“那里能够开阔眼界,”她说。她的理想是将来当一名老师,让更多的孩子学到知识。

1951年,西藏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知识基本上被寺院垄断,学龄儿童入学率不足2%,文盲率为95%。目前,西藏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已达到99.2%,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1.2%。

达赖喇嘛在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多次指责中国政府对西藏实施“文化大屠杀”,导致西藏“文化灭绝”、“佛教毁灭”。

但数据显示,目前西藏共有1700多处宗教活动场所,住寺僧尼约4.6万人。僧俗信教群众每年都组织和参加雪顿节等宗教和传统活动,每年到拉萨朝佛敬香的信教群众达百万人次以上。

学校放假的时候,曲措都要跟着家人到几百公里外的拉萨去朝佛。他们在那儿要待上半个月,去到各大寺庙。“我会在释迦牟尼面前祈祷,让他保佑我把学校的功课做好。”她说。在她的家中,记者看到了经堂,墙上挂着多位活佛的照片。

60年来,中央政府累计投资10亿多元,用于布达拉宫、大昭寺等文物维修。西藏的传统手工技艺、民间美术、藏戏等61个文化项目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53位传承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米纳羌博是西藏最古老的舞蹈形式之一,人们用它来庆祝丰收。林芝县达孜乡村民尼玛次仁说,因为传统习惯,米纳羌博在达孜乡每隔12年才会大规模表演一次,“没有更多的表演机会,舞蹈可能失传”。

随着西藏旅游业的发展,尼玛次仁和村里的十几个小伙子每天晚上在一家民俗文化村表演米纳羌博。“这样使米纳羌博有了更好的传承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