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二)

他们来了。听到丁玲病重的消息,温泉屯的乡亲们委托土改时的老支书,带着桑干河畔农民的思念,匆匆赶到北京,看望他们的老丁来了。

三十多年前的老丁,如今还清晰地留在温泉屯老一代农民的记忆中。当年老丁和他们一起闹土改,彼此结下深厚的情谊。后来,桑干河畔重新响起反动派的枪声。丁玲虽奉命撤离,却时时惦记着那里的乡亲,设法打听他们的消息。翻身农民没有听凭命运的摆布,他们组织了护地队,与反动派展开殊死斗争,保卫了胜利果实。作家的责任感催促着丁玲,她要拿起笔写一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续篇,再现桑干河畔那场严酷的斗争,定名《在严寒的日子里》。

为了这部表现农民的书,为了看望日夜思念的农民朋友,丁玲曾几次重返桑干河畔。一九七九年复出后,她急于要办的第一件事,就是重访温泉屯。在那里,她拜访了老朋友,也结识了新一代农民,参观了试验田、果园、小工厂和农民新村。

新中国成立初期,丁玲即动笔写《在严寒的日子里》,因为工作繁忙,一九五六年只发表了前八章。在北大荒,被剥夺了写作权利的丁玲,工作之余又顽强地继续这部长篇的写作。积累手稿十多万字。后来“动乱”席卷垦区,有人要抢她的手稿,她说:“要我的命都可以,就是不能把它拿走!”她先是托朋友保管,而后,又请陈明把手稿送到公安局,对公安人员说:“这是丁玲的‘罪证’,千万不要丢了!”不料,公安局也没逃脱打砸抢,手稿不翼而飞。丁玲十分痛惜,但她没有灰心。在太行山区的嶂头村时,她又着手重写《在严寒的日子里》。

老作家竟没有最终完成这部长篇,只留下了近二十万字手稿。那历尽坎坷的作品,字里行间渗透着丁玲对人民深沉的爱。

人民也时时惦记着丁玲。丁玲病重的消息传出后,桑干河畔的农民来了,湖南家乡的农民来了,北大荒的农工也赶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