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语
九年的改革实践告诉我们,原来我们对价格改革有点理想化,认为很快就能把它理顺,现在看来,并不那么容易。想在一两年内把全部价格理顺,给企业创造一个平等的竞争条件,目前看也难以办到。要想搞一个什么方案,全面来一次价格大调整,一下子把它理顺,也是不可能的。改革不得不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和群众的承受能力,价格改革只有在不影响多数人的利益的情况下,改革才会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在经过采访和思索之后,我们感到价格改革竟是如此复杂,好多问题要一下子说清楚并非易事。看来,经济改革,价格改革,都避免不了要涨价。人为的涨价因素是可以避免的,但经济发展规律的因素是避免不了的,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目前,价格改革面临着一个进退维谷的局面,在照顾到承受能力的前提下,在我们面前有两条可供选择的道路:
—一条是继续改革,结果要继续伴随着社会的“阵痛”;
—另一条是不再改革,结果是中国的经济将继续处于严重扭曲和落后陈旧的状况。由于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造成企业外部环境的不均等,使企业改革难以深化;造成计划与市场的割裂,阻碍市场体系的形成;使国家的间接控制体系难以真正取代直接控制体系。而这些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也就是说,只有知难而进,继续探索搞好价格改革的途径,才是真正的出路。
新华社北京1988年1月12日电
点 评
不回避热点问题。在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改革开放和社会稳定的关键问题上发出新华社权威的声音。
剖开复杂问题。价格上涨,既是一个复杂的经济学问题,也是关系广大百姓生活的大问题;既是深化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关系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在当时没有几个人能够说得清,甚至各种观点完全相反。记者通过广泛扎实的调研,独立的思考,不断的学习,在多重维度上把问题剖得清楚,讲得透彻,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决策层的高度重视。
做出独到判断。物价上涨问题众说纷纭,当时领导提出舆论引导要求,但群众不信服,记者以人民立场、辩证思维形成实事求是的结论:如,改革不得不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只有在不影响多数人利益的情况下,改革才会有坚实的群众基础。这些结论得到了历史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