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北大荒几位老农工千里迢迢赶到协和医院时,丁玲已经处于昏迷之中了。
“老丁,老丁……”明知不会有回响,他们仍在轻轻地呼唤。北大荒人的千言万语化作两行无声的热泪。
他们记得,一九五八年,农工们是以惊奇甚至带着几分敌意的目光迎接丁玲的。可是没多久,丁玲就以自己的言行博得他们的信任和尊敬。养鸡、当文化教员、做家属工作,做每件事,丁玲都兢兢业业,干得很有成绩。一批良种鸡经她手在北大荒安家落户;她自编乡土教材,推行实用的识字法,使畜牧队成为扫盲先进单位;她负责的家属区,被评为黑龙江省先进集体。人们亲切地称她“老丁”、“丁大娘”、“丁奶奶!”谁家有事都愿找老丁商量,姑娘收到了“求爱信”,也悄悄向她吐露真情。收工回来,丁玲的住处常有不留姓名的人送来的蔬菜,有时是几束芳香的野花。从那些普通农工身上,丁玲得到了巨大的安慰,无穷的力量。
动乱的岁月里,丁玲被抓去游斗、关牛棚,她常常感到有人在巧妙地保护她。有一件事曾那样震撼、温暖着她的心。丁玲有一张和家属干部在一起的合影。造反派逼大家毁掉这张照片,而一位家属干部却偏偏把照片挂在墙上。丁玲说:“群众这种感情是千金难买的!”
一九八一年,丁玲和陈明重访北大荒,会见了当年的老朋友、老邻居。她和家属干部又一次拍了一张珍贵的合影。
“风雪虽大,到底是人间!”作家丁玲在艰苦的日子里,从人民群众中体验了最宝贵的感情。这便是她晚年致力创作的长篇《风雪人间》的来历。
丁玲属于人民,她将在人民的事业中得到永生。
新华社北京1986年3月12日电
点 评
这篇文章的最大创新,在于打破传统讣闻报道的僵化模式,准确描述了逝者一生最伟大之处—与人民血肉相连,并选取最有力量的事实和细节,为读者还原了一个美丽的灵魂,让丁玲永远地活在人民心里。记者没有局限于简单重复往事、罗列素材,而是抓住“她属于人民”这一最本质特征—这是文章的灵魂所在,也是“脑力”的最佳体现。
思想是文章的灵魂,而记者的长期积累和扎实采访,则使文章有了活力。丁玲生前,记者就前往作家家中采访。听到丁玲病危的消息,记者立即赶到医院,采访其丈夫、秘书,以及亲朋好友、同事、学生等,积累了大量素材。特别是得知桑干河畔的农民和北大荒的人们来京探视的消息,记者赶紧找到他们,得到了有关丁玲与人民血肉相连的最生动第一手材料。
脑力与脚力的统一,使文章自然地实现了融情于笔,以情动人,把丁玲与人民的深厚感情融于段落、字句,实现了向这位人民作家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