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邮局看变化

从邮局看变化

顾月忠

春节将到,记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邮电管理局里,看到了跟一年前大不相同的情况:过去忙于分拣从内地寄来的大批副食品包裹,而今天却忙于收订大量报刊。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邮电管理局副局长张勇在他的办公室对记者说:“往年这个时候,你在这间屋子里准找不到我。机关的全部人马都帮助分拣包裹去了。”

前几年,由于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干扰破坏,新疆副食品供应十分紧张。每年新年春节期间,人们只好把钱寄到关内,委托亲友帮助买吃的东西。于是,从关内邮寄香肠、猪肉、糖、花生米等的包裹猛增。单是花生米一项,最多的时候一天就寄来十六吨。开往乌鲁木齐的列车不得不加挂车皮,邮局货场包裹堆积如山。邮局分拣的同志一天干十来个小时还分拣不完。邮电学校的一百多名学生到邮局帮忙,还是忙不过来。这样,机关只好关门,从局领导到职工都去帮助分拣包裹。

今年,自治区邮电管理局接运包裹的“旺季”突然不旺了。据初步统计,去年十二月和前年同期相比,寄往关内的汇款减少了六万四千多元,即减少了百分之五十;从关内邮来的包裹减少了一万二千多件,即减少了三分之一。原来新疆的市场上,香肠、大肉等都可以买到,核桃、瓜籽很多,食品商店里的砂糖、糖果和糕点也很丰富。过节需要的副食品,这里大体都有了。人们把这一变化同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的两个农业文件联系起来,说:“政策开了花,经济结了果。”

尽管邮包减少了,但邮局里的干部和职工还是够忙的。几十名机关干部又开赴第一线,帮助办理订阅报刊业务。因为在各个营业门市部,经常有许多人排队,渴望订到自己喜爱的报纸、杂志。据统计,去年年底与前年同期相比,全疆的报刊订户增加了百分之二十以上。现在,新疆平均每四点七人就有一份报刊。邮电局的同志说:“现在党的工作着重点已经转移到四化建设上来,各族人民学科学、学文化的劲头越来越足了。”

新华社乌鲁木齐1980年1月17日电

点 评

所谓“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新闻以小见大的最高境界也是如此。可是,这片叶子不好找,这片叶子凋落的时间不好找,尤其是在新疆,太敏感的东西不便触及,太具体的事件又过于琐碎,到底拿什么新闻来表现改革新气象呢?这就需要独到的“眼力”了!

记者独具慧眼,选取了一个特定的时间—春节和一个开放的窗口—邮局,通过邮寄之物变化的对比:过去汇钱出去寄回来的多是副食品,现在寄回来的多是报刊,以此反映出副食品由短缺到充盈、文化需求增多、“四化”建设干劲十足的新特点。透过这片“叶子”,人们深深地体会到“政策开了花,经济结了果”,顿感秋高气爽,污浊之气为之一扫;满眼果实累累,改革气象为之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