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今昔
去张掖的路上,公路缓坡而下,路两旁是茫茫戈壁滩。据说这一带修起水利,就可以开垦出数十万亩良田。这条路,是河西走廊通青海的要道。一路上,卡车、拖拉机、胶轮车络绎不绝。许多赶毛驴车的姑娘都穿着崭新的花衣裳,头巾红红绿绿。早年来过的人,都会感到河西真的大变了。
张掖城里正在开物资交流大会。我们从南关进城,真是车水马龙,挤得水泄不通。广场上,商店、货棚列成街市,各种商品五光十色,琳琅满目,人流熙熙攘攘,好一派丰收后的繁荣景象。
位于河西走廊中心的张掖,气候比较温暖,土地肥沃。每到春夏,祁连山积雪消融,争流于万壑之中。古称弱水的黑河急流滚滚,通过纵横交错的渠道,灌溉着万顷良田。黑河中下游多河汊湖泽,适宜种水稻、莲藕、芦苇,也可以养鱼虾。由于物产丰富,风光秀丽,自古有“金张掖”之称。
张掖又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据史书记载,汉唐时代这里还是中外交往和贸易中心之一。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隋炀帝曾到过张掖,会见西域二十七国国君、使者和商人。
新中国成立前,张掖已濒于破产。范长江在《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提及:“张掖各方面崩溃的趋势,现在正在加紧期中,张掖的‘金’帽子,无论如何再难勉强戴上去了。”
现在的张掖,贫困的影子早已不见了。尤其是三中全会以来,农民的人均收入增长了100元,达到280元左右。全县30万农业人口,近五年中就盖了新房57万多间,这在全国也是少见的。农村政策放宽以后,在粮食持续增产的同时,多种经营、商品经济也大大发展。过去张掖县城吃菜还靠外地供应,现在全县每年产菜2亿多斤,自给有余,还远销青海、西藏和东北,成为大西北一个新的蔬菜基地。县里同志说:现在有点新思想的农民来钱很容易,他们会采用科学技术,会搞经营。我们在新墩乡参观了18岁姑娘曾冬梅的家庭鸡场。她养了300只良种母鸡,每年用孵化器孵小鸡27万只,按合同供给19个养鸡户,并负责技术指导。她一年收入15万元,还带动起了一大批养鸡专业户。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县委负责人说,我们的发展速度还不快,前几年人均收入高于全国水平,现在全国人均收入水平翻了番,我们只提高了70%多。原因何在呢?一是商品流通和各项工作还不能适应商品生产发展的需要,如1982年因滞销而烂掉的大白菜就达1000万斤。二是目前的多种经营,还只是在种植业上兜圈子,家庭饲养业刚刚起步,加工业也比较落后,其他工业更加薄弱。
张掖的决策者们已经看到了问题所在,并且采取了措施。现在,县、乡正在兴办糖厂、饲料加工厂和生产日用品的小工业,农村中各种小作坊、个体商户也逐渐多起来了。还有开发荒地,多种牧草发展养牛,治理水泽发展养鱼,开垦荒滩发展果树等,也都在筹划之中。我们衷心祝愿他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广开门路致富,使“金张掖”永负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