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平您好”—北大学生的心意

“小平您好”—北大学生的心意

邵泉

当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周年的群众游行队伍在天安门前欢呼前进的时候,大学生队伍里忽然出现了一幅横标。上书四个大字:“小平您好”。这幅用竹竿挑着的横标,比那些高大的模型和巨大的字标要小得多。但是它一出现,群众就欢腾起来。大学生们高兴极了,他们簇拥在横标的周围,摇花束,挥彩带,抛纱巾,跳跃着欢呼:“祖国万岁!”“振兴中华!”

这幅饱含着群众真挚情意的横标,是怎么忽然出现在游行队伍中的呢?

那是九月三十日晚上九点多钟,北京大学的一间学生宿舍里,生物系细胞遗传专业一九八一级学生郭庆滨、李禹、栾晓锋等商议:明天就要游行了,为了这欢乐的一天,大家排练了很长时间,做纸花手都磨出了泡。可是,总觉得呼喊口号、挥舞花束,还不能充分表达出自己对党对祖国的激情。他们决定自己动手制作一幅横标表达心意。就在这时,同班学生常生闯进来问:“有纸笔没有?”原来,大家想到一起了。于是,他们就合起来计议。这时,同班学生于宏实、毛小洪和哲学系一九八一级一班学生赵宝晨等也闻讯赶来。只有十二平方米面积的小宿舍里,一下子聚集了二十多人,连门都开不开了。

写什么标语呢?有人说:“教育要改革。”有人说:“改革要加速。”……这些标语的意见虽好,却都是只说出了一个方面的愿望,不能集中地表达出大家共同的心愿。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讲到我们党在乌云满天的日子里力挽狂澜,大家想到了邓小平同志;讲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拨乱反正,大家又想到了邓小平同志;讲到当前全国的一派大好形势,大家还是想到了邓小平同志。于是,有个学生脱口而出:“就写‘小平同志万岁’”。但“万岁”两个字立即被否定了。大家觉得,这两个字不亲切。经过反复琢磨,终于得出了一致的结论:写“小平同志您好!”大家觉得,这句话最能亲切地表达对邓小平同志的敬意,最能表达对党中央的领导、对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衷心拥护。

夜已很深了,一时找纸笔困难。有人去学生会拿来几大张绿纸,可是太薄,容易坏。李禹灵机一动,把自己的塑料床单拿来做衬。可是,塑料床单上字写多了不醒目。大家一合计,就写了“小平您好”四个大字。写好后,他们小心翼翼地把横标裹起来,外面绕以彩带,顶端缀以纸花。横标变成了一把高大的花束。

“十一”凌晨四点多钟大家怀着激动的心情,护卫着这把“花束”,进入游行的行列。到达天安门前的时候,横标呼啦一下展开了!

在欢呼声中,举着横标的郭庆滨、常生、于宏实,和群众一起来到金水桥头。他们把横标高高地向天安门城楼举起。“小平同志在城楼上向我们微笑着招手哩!”“耀邦同志和紫阳同志也看见我们了!”大家兴高采烈,人人心里都在说:“小平您好!”

新华社北京1984年10月2日电

点 评

1984年10月1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35周年的群众游行队伍里,“小平您好”的横标引发热烈反响。新华社记者以敏锐的发现力捕捉到“小平您好”横标这条新闻线索,深入采访、仔细核查,抓住了这一重大历史时刻。作品简短千字有余,但却不拘泥于就事论事,而是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以较高的政治站位和宏阔的时代眼光,写出了青年人对邓小平同志的无比热爱,写出了群众同党心心相印的感情,写出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时代心声。

稿件“笔力”非凡之处在于以崭新角度、群众眼光拓展了时政报道新维度,通篇没有大而空的宣传口号,摒弃了程式化的报道模式,让笔触流畅自然、热情洋溢,“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四者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感性到理性完美升华,在千字文章中形成有机整体,体现了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数十年后再读仍觉心潮澎湃、身临其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