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附录
附录一 抗氧化剂研究大事件
1912~1914年,由美国科学家Elmer McCollum和M.Davis发现维生素A。
1922~1924 年,1922 年发现、1924 年命名为脂溶性维生素E,又称生育酚。
1907 年,挪威化学家发现维生素C,1934 年获得维生素C 纯品。
1930~1931 年,Karrer 首先推断出β-胡萝卜素的结构。
1947 年,法国波尔多大学博士马斯魁勒(Masqulier)发现花青素。
1957 年,美国科学家法雷德利克发现辅酶Q10。
1968 年,美国科学家McCord 和Fridovich 发现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1985 年,国际自由基生物学和医学学会成立。
1987 年,中国自由基生物学和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1980 年,葡萄籽提取物、蓝莓提取物出现,茶多酚被广泛研究。
1991 年,美国医学博士Harumi Jyonouchi 发表虾青素研究报告。
1998 年,药理学家罗伯特·佛契哥特(Robert Furchgott)、药理学家路易斯·伊格纳罗 ( Louis Ignarro)、生物医学家弗里德·穆拉德(Ferid Murad)因发现了一氧化氮在心脏血管中信号的传递功能,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2003 年,日本北海道大学研究虾青素的抗炎作用。
2009 年,日本京都大学研究虾青素与肥大细胞的关系。
进入21 世纪,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展了虾青素产品的研发,虾青素在食品、药品、化妆品、饲料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红色奇迹”席卷世界。
2015 年,举办了“红色奇迹抗氧化健康中国行”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6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附录二 有关抗氧化的报道
“红色奇迹——抗氧化健康中国行”拟3 年走遍全国
2015-11-23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11 月23 日消息,记者(冯会玲)从召开的“红色奇迹——抗氧化健康中国行”启动仪式暨抗氧化与慢性病防治虾青素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了解到,“红色奇迹抗氧化健康中国行” 公益项目计划在3 年内走进全国31 个省(市、自治区),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健康讲座、健康咨询、技术培训、慢性病早期筛查、健康干预等多种形式,让群众掌握抗氧化防治慢性病的方法。
原卫生部副部长、中国保健协会理事长张凤楼在会上表示,慢性病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头号杀手”,每年造成3 600 万人死亡,占全球死亡总人数的60%以上,慢性病防控形势非常严峻。他指出,只有把慢性病防控教育变成全民参与的健康教育工程,提高民众防范慢性病的意识,彻底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才能从根本上控制慢性病的蔓延。
原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孙存普介绍说,第一代抗氧化剂是维生素A、维生素C 和维生素E,第二代为β 胡萝卜素、辅酶Q10、SOD,第三代抗氧化剂为花青素、葡萄籽提取物、蓝莓提取物、绿茶素、硫辛酸、番茄红素等,虾青素则是第四代抗氧化剂。研究发现,虾青素的抗氧化能力为维生素C 的6 000 倍、辅酶Q10 的800 倍、维生素E 的1 000 倍、花青素的200 倍。
来自美国的微藻科学家Gerald R. Cysewski 博士在会上介绍说,虾青素属于类胡萝卜素复合物,1975 年确定了分子结构,直到1990 年才发现其强大的抗氧化功能,当时被称为“超级维生素E”。Gerald R. Cysewski博士说,欧美国家规范使用抗氧化剂虾青素,以提高机体免疫力、抵抗炎症和防治多种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因虾青素这种红色的天然物质对人体健康有明显益处,所以被誉为“红色奇迹”。
虾青素有天然和合成之分,二者在成分和功效上有显著差异。Gerald R.Cysewski 博士说,微藻是天然虾青素的重要来源,雨生红球藻作为虾青素最丰富的天然来源,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得广泛认可。
2010 年,我国卫生部将雨生红球藻批准为新资源食品后,有关部门也迅速对其进行了全面检验。在经过了一系列上百次的严苛检验之后,发现雨生红球藻的虾青素含量丰富,没有任何毒副作用,而且国内尚无产品有类似功效,没有任何人工合成成分。天然虾青素产品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为保健食品,据了解,这是虾青素类首个进口保健食品。
本次会议由世界天然虾青素协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主办,中国医促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协办。来自美国夏威夷的世界天然虾青素协会牵头人Jam Lundeen、美国虾青素科学家西苏斯基(Gerald R.Cysewski)博士及国内抗氧化与慢性病防治领域多位专家与会。
此篇报道《健康时报》和新华网进行了转发。
附录三 相关证明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