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章:红不等于穷
2021年2月25日,是鸿蒙宇宙史上一个微乎其微的日子。
2021年2月25日,又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铿锵前行的日子。
2021年2月25日,更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一个不断夺取新的更大胜利的日子!
这一天,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这一天,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庄严宣布: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
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
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

航拍的乡村胜景
这一天,习近平庄重强调:全党全国全社会都要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团结一心,英勇奋斗,坚决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更大的胜利!
盛况空前,激情飞扬。
彭夏英,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江西省井冈山市茅坪镇神山村村民,披红戴花,就坐在神圣的人民大会堂。这一刻,她格外喜悦,非常激动。
是的,她曾经在这座神圣殿堂接受过一次国家表彰。那是2018年10月,这个从未走出过大山的女子,来到北京领取国家最高荣誉——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
现在,神山村全村都脱贫致富了,人均年收入从2013年的不足2300元,增长到2.2万元。神山,从一个贫穷落后的“空心村”,蝶变成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示范区和在全国都颇有名气的“AAAA级”乡村旅游村。
“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
2016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神山村看望乡亲们时的谆谆叮咛、殷殷嘱托,都圆满实现了。
这,怎不让彭夏英欢欣鼓舞?
赣南大地,春意亦浓浓。
孙观发,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村民,坐在宽敞明亮的堂屋里,一边收看表彰大会实况,一边翻看自己的账本。
“2019年原想收入10万元就非常好了,哪想到实际收入18万元!2020年年初疫情突发,举国防控住了,下半年又很快将损失补回来了。”
孙观发满意地笑着,不由又来到大门口,遥望着村中心那座写着“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的雕塑,连连点头。
“梓山潭头,吃苦两头;晴三天,挑烂肩头;雨三天,水进灶头。”基础设施薄弱,贫困长期缠绕。大多数村民吃不饱穿不暖。孙观发家的日子也不滋润。他老伴早年患重病,欠下20多万元债务。过年只能狠心杀只下蛋的老母鸡。
摆脱贫困!是孙观发和潭头村民的梦想。
脱贫攻坚伊始,光伏发电、种养合作社等一个个政府投资、贴息贷款等惠农助力脱贫项目,一一实施,他家人均收入达到5000多元,很快脱贫。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奔向新生活的起点。
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梓山镇潭头村,走进了孙观发家。总书记的关怀和鼓励让他梦想壮大。
2019年7月,潭头村成立旅游开发公司发展乡村旅游,孙观发拿出积蓄,大胆开办时尚民宿,9个床位几乎天天爆满。
“越奋斗,越幸福,生活越来越好。”孙观发深得甜头,兄弟四人联手开办起集农家餐馆、土特产制售、民宿等系列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服务经济体。
“脱贫致富奔小康!发展、发家,今年咱老表的日子一定会更好!”孙观发信心坚定。
是啊,“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老表”,是江西人对同省老乡的亲昵称呼,即老乡之意。
2013年4月8日,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相关活动结束后,深入海岛建设一线考察,一路与基层群众谈发展、议民生。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调研路上,总书记念念在兹、脱口而出的这句话,不但暖了在场群众的心,更为广大干部指出了加快“三农”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力量来源和根本目的。
小康之家,小康社会,如此美好,如此令人向往。
“小康”一词,最早见于春秋典籍《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释意为:人民实在太劳苦,但求可以得安康。爱护京城老百姓,安抚诸侯定四方。
可见,“小康梦”距今已有2700多年历史。
“小康”作为一种理想社会模式,在《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与“大同”相对的一种社会状态或理想。儒家理想的社会是以原始公有制为根本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但在“大道既隐”“礼崩乐坏”的春秋后期,“大同”社会不可能实现。于是,退而求其次,借孔子之口,要构建禹、汤、文王、武王、成王、周公统治时行仁政,人民丰衣足食、安乐宁静的“小康”社会。
以后,历朝历代的君臣贤哲都不断地描绘着、歌颂着“小康”,并追求着、向往着“小康”。
唐朝时,宰相牛僧孺向唐文宗这样描述“小康”:“外无边患之祸,内无动荡之忧;官吏清正廉洁,人民康乐安宁;民间贫富均衡无豪强,朝中畅所欲言有直臣。”杜甫穷困时,在其《壮游》诗中,情不自禁咏唱道:“君辱敢爱死,赫怒幸无伤。圣哲体仁恕,宇县(天下)复小康。”
凡此可知,“小康”成了丰衣足食和安居乐业的代名词,成了中华民族追求美好生活的朴素愿望和社会理想。
小康愿望,如此深浓,如此美好。
但是,由于历史局限,这只能是一个“道阻且长”的美好梦想。
新时代,“小康”渐行渐近。
消灭贫困,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心、百年之追求,全心全意,从不停歇。从建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建成小康社会更是成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奋勇直前的重要目标。
1949年10月1日,一个崭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从废墟上站起来,“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把帮助贫困人群脱贫,作为一项义不容辞的长期工作,纳入工作机制。每年,国家和地方政府都要拨出专项扶贫资金配套帮扶。对那些为中国革命做出过贡献和牺牲的革命老区,更是格外关心。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多次谈道:“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
而对于处在绝对贫穷状态的人群来说,还需要国家特别扶持。
1986年,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成立,使农村扶贫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
1994年,国家颁布实施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1994—2000年)》。经过7年努力,扶贫攻坚目标基本实现。
2001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01—2010年)》颁布实施;2011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11—2020年)》颁布实施;尤其是2012年,国务院批准《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把原属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中央苏区范围内的特殊困难地区,作为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主战场之一。
从2014年起,我国更是将每年10月17日设立为“扶贫日”。
…………
其实,贫困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联合国一直把减少贫困人口作为一项重要工作。
2000年以来,《联合国千年宣言》、“国际消除贫困年”、“国际消除贫困十年”等国际倡议屡屡发出,足见贫困问题之广泛、深重。
2008年12月,联合国大会再次确定2008年至2017年为第二个“国际消除贫困十年”。
按照世界银行2008年制定的每天生活费不足1.25美元的贫困线标准,从1981年到2010年,中国累计减贫人口为5.26亿,占全世界减贫人口的75.7%。
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2015年报告》显示,全球极端贫困人口已从1990年的19亿降至2015年的8.36亿,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这不仅极大地改善了我国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更为其他国家做出了示范,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和大国形象。
2017年年底,我国还有3000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这3000万,可谓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硬的骨头。
决胜时刻,脱贫攻坚战冲锋号吹响!
2018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出台。《指导意见》旗帜鲜明地抓落实,要求突出问题导向,优化政策供给,下足绣花功夫,打造过硬的脱贫攻坚工作队伍,切实提高贫困人口的获得感,确保到2020年贫困地区的群众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如何帮助特殊贫困群体?如何避免脱贫后又返贫?如何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等问题?目标更加明确,措施更加得力。
40年改革开放,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国力强盛、人民“富起来了”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更有底气、更有信心,一定能取得这场战役的最后胜利。
而今,8年精准扶贫、5年脱贫攻坚,全胜在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在眼前。
2020年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宣告:
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
这一重大胜利,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继往开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清晰规划: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壮举。实在可喜可贺,应该大书特书。
以文学的方式记录“小康”、为民族复兴书写“信史”,是中国文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回想这些年我的创作,也颇有收获。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刚刚提出“精准扶贫”构想的时候,我恰好正在中国最贫困的甘肃省定西市采访。在这里,我认识了后来壮烈牺牲在扶贫第一线并被评为“时代楷模”的临洮县县长柴生芳。在与他的交谈中,我第一次听说了“精准扶贫”这个名词,感觉眼前一亮。精准,干什么都要精准,若非,就是事倍功半。当时,我就深入采访了几个贫困村,创作了第一篇扶贫题材报告文学《党参沟纪事》。这篇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引起良好反响。
特别是2015年以来,我又多次走进太行山深处的贫困乡村,写出了反映“时代楷模”李保国扶贫故事的长篇报告文学《大山教授》和反映一个山村家庭走出贫困的短篇报告文学《太行梦》;深入内蒙古高原深处的贫困村,写出了反映农民养毛驴致富的短篇报告文学《灰毛驴,黑毛驴》;深入广西百色革命老区,写出了反映“时代楷模”黄文秀扶贫故事的长篇报告文学《秀儿——“时代楷模”黄秀文》,反映当地农民依靠种芒果致富的短篇报告文学《芒果城》;深入河北省广平县农村,写出了反映壮烈牺牲在扶贫岗位上的县扶贫办主任郑贵章事迹的短篇报告文学《县扶贫办主任》;2016年,我再一次深入临洮县,写出了反映驻村第一书记王海妮扶贫故事的长篇报告文学《妮妮下乡》。
尤其是2019年,我接受中国作家协会委派,承担了反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过的河北省张北县德胜村脱贫故事的长篇报告文学《金银滩》的创作任务,而后走进塞北高原小村,冒着零下32度的酷寒,完成了对主人公的采访。
通过这些创作,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时代脉搏的跳动,听到了整个国家在迈向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铿锵脚步。
接到江西出版方邀约采写脱贫攻坚主题时,我稍有犹豫,因为时间太紧,责任太重。但我很快就接受了这个艰巨的创作任务。因为江西“红色”魅力强烈吸引了我。是的,赣鄱大地之“红”,可谓天然与人文共酝酿,历史与现实共碰撞,特别耐人寻味。
众所周知,江西之“红”,既指全省以红壤土地为主体的地形地貌,更指江西是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红色老区。江西之“红”,不仅凝聚成江西独有的精神资源,激励江西人民在各项事业中砥砺前行,而且让国人乃至世界对之敬仰,并使其一次次走进这片神圣之地。
江西省是著名革命老区。老区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78.1%,老区人口占全省人口的61.8%。
这里分布着大量的革命胜迹、旧址和纪念物,拥有革命摇篮——井冈山,共和国的摇篮——瑞金,人民军队诞生的地方——南昌,秋收起义的策源地——萍乡,工人运动的摇篮——安源,二万五千里长征集结出发地——于都,“红色故都”——赣州等著名革命圣地。根据相关部门统计,江西省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共有253697人。
江西,也是中国脱贫攻坚主战场。
全省100个县(市、区)中,有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县(市、区)58个,其中,罗霄山连片特困县(市、区)17个、贫困县(市、区)25个;“十三五” 贫困村3058个,其中,深度贫困村269个。
多年来,江西的老区建设和扶贫工作一直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可是,由于自然、历史等多方面因素叠加制约和影响,江西的贫困状况仍然比较突出,人民生活状况仍然亟待改善。至2013年年底,江西全省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46万人,贫困发生率9.21%。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为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走进江西,一次次殷切嘱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定要让为人民共和国诞生作出重要贡献的革命老区发展得更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特别是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
江西省牢记总书记“要在脱贫攻坚中作示范、带好头”的殷殷嘱托,按照“核心是精准、关键在落实、实现高质量、确保可持续”的要求,尽锐出战,扎实推进,坚决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反贫困斗争中,江西省全省上下朝着在全面打赢革命老区脱贫攻坚战上做示范的目标,奋勇向前,克难攻坚,不断冲刺,走出了经济欠发达地区脱贫攻坚补短板和促长效同步推进的新路子,探索了一批可借鉴、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做法。
2017年2月26日,经严格评估,井冈山市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成为中国贫困退出机制建立后,首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
这是民生所盼,更是对长眠在这块红土地上无数革命烈士的最好告慰!
其间,我也曾一次次走进江西,感受红土地上的时代脉动,接受红色文化的灵魂洗礼。尤其在2018年,我一次次体悟到方志敏烈士的名篇《可爱的中国》中描述的理想中国,不就是当今的小康社会吗?为此,我特别深入方志敏烈士的家乡一带采访,写出了报告文学《告慰方志敏》。
至今,我对红色江西热望于心,激情浓郁。
所以,我克服时间困难,立即上井冈山,下江南,赣州行……
在这场史无前例、举世瞩目的脱贫攻坚大战中,赣鄱大地在红色文化辉映下,正上演着一个个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精彩故事,正书写着一个个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市、区)整体脱贫的“红不等于穷”的新时代篇章。
我,再次被这片红土地上的真情深深震动。
我,再次把怦怦心动化为笔下深情流淌的文字。
潜心书写期间,胜利消息传来。
2020年11月23日,国务院扶贫办发布消息:今天,贵州省宣布最后9个深度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8年攻坚,一朝冲刺成功!
这不仅标志着最后一个脱贫攻坚主战场贵州省66个贫困县实现整体脱贫,更标志着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全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完成!
清零,中国!
中国,清零!
顿时,中华欢庆,举世震惊!
顿时,小小书房,“漫卷诗书喜欲狂”!
是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是当今最精彩的中国故事,也是当今世界最伟大的创举!
为民族复兴写史铭志,为全面小康树碑立传,是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责任担当。特别是纪实文学作家,更应该为新时代和新征程书写、放歌、立传,以无愧于历史、无愧于党和人民的艺术创造,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党百年献礼。
值此光辉时代,我为能紧跟时代步伐,一次次走进江西,走进一个个平凡而又伟大的脱贫攻坚故事现场,为江西这片红色土地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奇迹,抒写、记录、放歌,深感自豪与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