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好本职工作是应该的

干好本职工作是应该的

几天后,同事含着悲痛和不舍走进程扶摇的办公室。

办公室门口,贴着他个人的微信二维码,为方便群众办事沟通联系;桌上,还放着他抗洪救灾出发前摘下的手表,指针依旧铿锵地转动着;案头,摆放着一沓沓全镇贫困户的信息资料。

同事们都说程扶摇是个不知疲累的“工作狂”,是杭口镇精准扶贫的“活字典”。

程扶摇出生于1989年。2011年,他毕业于东华理工大学。2013年,他放弃繁华城市薪资不错的工作,通过江西省大学生村官考试,又回到家乡修水县,被组织任命为杭口镇杨坊行政村村委会主任助理。

从此,一心想为家乡建设服务的程扶摇开始了踏踏实实的基层人生,先后在杭口镇协助政法综治、精准扶贫易地搬迁、新农村建设等工作。

杨坊村地处杭口镇东部,全村共有317户,1530人。1300多亩耕地呈龟背形,需要抽水灌溉。程扶摇担任主任助理以来,先后协助村里修建水渠水堰3000米、组级公路2公里,建成省级新农村建设点1个;协助流转土地120亩,推动成立正茂公司,通过发展蔬菜种植、水产养殖、畜禽养殖等多样化经营,有效带动农户就业增收。

“小程是个好后生,不娇气,能吃苦,有耐心,安排的工作不管多忙总是按时完成,老百姓反映的大小事总有满意结果。”杨坊村支部书记章水彬如此评价程扶摇。

是的,在杨坊村工作的三年,程扶摇特别用心用力。全村317户人家,说起他,都竖起了大拇指。

程扶摇遭遇不幸失联后,70多岁的祝益寿老人执意要参加搜救。他焦急地说:“小程是个好孩子,为咱村办了不少好事,我想尽快找到他。”

脱贫攻坚是近年来基层工作的头等大事,也是最锻炼年轻干部的一项工作。但同时也是最掏心费力的苦差事、困难事,要不怎么叫脱贫攻坚呢?所以,对这项艰巨而又伟大的工作,难免有人敬而远之。

然而,程扶摇有理想追求,想干事创业。他迎难而上,主动找到杭口镇政府分管精准扶贫工作的领导请示,自愿担任镇里的扶贫专干,以此贴近基层,深入村组,服务群众。就这样,程扶摇承担起政策性强、工作量大、业务繁重的杭口镇政府扶贫专干职责。

程扶摇会同镇扶贫办的同事围绕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等问题,逐项梳理,逐项查摆,逐项落实。全镇384户建档立卡户、1432人都做到了“户有卡,村有册,镇有电子档案”。 这些贫困户识别出来以后,他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跑遍了所有贫困家庭。

实践中,他推行复合型查找,把致贫原因由因户查找转向因人查找,由单一确定致贫原因转向多元化确定致贫原因,确保扶贫施策更准确无误。他还把贫困户细分为因学、因病、因残、因灾、缺技术、缺劳力、缺资金、缺土地、缺水、交通不便、自身发展意识不强及其他共12类,找准病根,对症下药。

白天要下村走访群众,程扶摇只能晚上加班加点把诸多信息录入电脑,充分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分村逐户做好明白卡。

不断输入,不断调整,不厌其烦,反反复复中,程扶摇练就了“一口准” 的基本功。扶贫政策业务更是了然于胸。随时随地,只要报出全镇任一贫困户的名字,不用看资料,他就能准确地说出该贫困户的家庭地址、致贫原因、帮扶措施等情况,堪称杭口镇精准扶贫的“活字典”。

当同事敬佩地夸程扶摇业务精、作风硬时,他却总是谦虚地呵呵笑着说:“干一行爱一行,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是应该的!”

是啊,正是无数个像程扶摇这样爱岗敬业的党员干部,撑起了中国广大乡村的基层工作。

转眼,战友逝去3年多,杭口镇杭口村村干部刘娇莹手机上还珍藏着和程扶摇的工作记录。

“这是出事前两天我给他传的一份文件。”

那时,刘娇莹经常给程扶摇报送精准扶贫一卡通信息、易地搬迁户资料等,每次都能得到他的及时回复和指导。

“他工作很有耐心,人也很有修养,对同事很谦和,像邻家弟兄。”

刘娇莹至今怀念着程扶摇,这个值得一生珍惜的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