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章:决胜

尾章:决胜

决胜,江西

2020年4月26日。

江西省人民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于都县、兴国县、宁都县、赣县区、鄱阳县、修水县、都昌县均符合贫困县退出条件,经研究,批准以上7个贫困县脱贫退出。

至此,江西全省25个贫困县、3058个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退出!

决胜!江西。

江西,决胜!

这是江西省紧盯目标,精准施策,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取得的重大实效、重大突破!

这是江西省扶贫开发史上最具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重大战绩!

从此,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掀开新篇章!

从贫困村退出看,江西全省“十三五”3058个贫困村全部退出,攻克深度贫困村堡垒扎实有效,农村人居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气象新、面貌美、活力足、前景好”的良好态势。

从贫困人口脱贫看,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2013年年底的346万人减至9.6万人,贫困发生率从9.21%降至0.27%,“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基本解决,综合保障脱贫措施健全落实,返贫致贫问题有效遏制,贫困地区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持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群众认可度达到90%以上。

让我们再回眸江西省25个贫困县脱贫退出时序——

2016年,井冈山市、吉安县;

2017年,瑞金市、万安县、永新县、广昌县、上饶县、横峰县;

2018年,会昌县、寻乌县、安远县、上犹县、石城县、南康区、遂川县、余干县、乐安县、莲花县;

2019 年,于都县、兴国县、宁都县、赣县区、鄱阳县、修水县、都昌县。

胜利的果实是甜美的,喜人的。

战斗的历程是艰苦的,卓绝的。

江西省是著名革命老区,也是脱贫攻坚主战场。全省100个县(市、区)中,有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县(市、区)58个,其中,罗霄山连片特困县(市、区)17个、贫困县(市、区)25个(含1个省定贫困县);“十三五”贫困村3058个,其中,深度贫困村269个;2013年年底,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46万人,贫困发生率9.21%。

脱贫攻坚不但任务重,而且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意义也特别重大。

面对这场必须打赢打好的脱贫攻坚战,江西省“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大力实施脱贫攻坚系列工程,形成强大合力,汇聚起磅礴力量。

数万名驻村干部和队员深入一线,倾尽心力,真扶贫、扶真贫;数千家(个)企业和社会团体甘于奉献,敞开大门扶贫济困;数不清的市民消费者“不讲价钱”,大力购进贫困乡村农产品……

正是这种合力脱贫攻坚的气势和力度,加速度推进一个个贫困户找到致富方法快速脱贫;更助推不少脱贫后的贫困户,大胆创业,让他们也成了脱贫致富带头人。

且看——

一个个贫困村脱胎,成为明星村。

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探索出了“一户一片茶竹果、一户一栋安居房、一户一个农家乐、一户一张保障网”的脱贫模式,使得贫困户人均年收入达9200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2.1万元,神山村成为江西省AAAA级乡村旅游点、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引进农业科技公司发展葡萄产业800亩,引进生态农业公司投资1亿元建设2000亩富硒绿色蔬菜基地,并采取“基地+合作社+农户+贫困户”模式,组建潭头种养专业合作社,让110户贫困户全部入社,并每半年分红一次,实现户均稳定增收3300元以上。

遂川县高坪镇车下村,加入了农村e邮电商销售平台,并入驻扶贫“832” 平台,2017年销售额达600万元。2018年,油茶、茶叶、米果等农特产品线上线下销售额达1960万元。目前,村内139户贫困户参与到电商销售中来,人均年创收3000元以上。

一个个贫困户摘帽,成为致富带头人。

胡冬媛,是石山乡贫困户,丈夫身患肺癌,儿子有智力障碍。通过帮扶,胡冬媛发展肉牛和乌鸡养殖脱贫致富,又带动全村41户贫困户发展养殖业。

崔学军,是贵溪市佳欣工贸有限公司总经理,身患小儿麻痹症,却自强不息,通过申请政府贴息贷款成立毛绒玩具加工厂,在6个乡镇46个村组开办加工点,吸纳43名残疾人和33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每年为工人发放工资320余万元。

裘启仁,借“鸡”脱贫, 借“网”致富,更是成了“网红达人”。

裘启仁是南城县龙湖镇竺由村民,因曾身患重症负债累累,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县农业局连心小分队和镇村扶贫干部指导下,他申请4万元贴息贷款发展土鸡散养产业,从2016年起步时的400只鸡,到2017年的1400只,几年间,裘启仁不仅还清债务,还顺利脱贫摘帽。2019年,他注册成立“全家塘”家庭农场,养殖规模发展到5000只。

当年10月,南城县适应市场需求,为农民开办起第一场直播培训课。裘启仁通过一个多月的学习和摸索,让土鸡和土鸡蛋借“网”出村,年收入10万元左右。他又在淘宝网上申请直营店,成为网红,人称“裘庄主”。

一名名“第一书记”牢记使命,坚守攻坚一线。

刘旸瑒,是江西省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派驻吉水县八都镇东坊村的第一书记,也是一个1岁孩子的母亲。2018年怀孕期间,她坚持进村入户;2019年孩子刚满月不久,她又进村了,经常带着孩子驻守扶贫点。其间,她为复建小学争取资金,引领村民建起蔬菜基地、养鸡基地、光伏基地,村集体年增收10余万元。村民都亲切地称她“好闺女”。

张春才,是神泉乡神泉村第一书记。5年多来,他立足长远,狠抓基础,以“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发展模式,使村集体经济从零发展到每年增长20多万元。他每年带动20余户贫困户养殖麻鸡,户均增收1万元左右;带动60余户贫困人口务工,户均增收5000余元。

柳飞,是横峰县朝堂村原驻村第一书记。4年扶贫工作中,他把朝堂村当成家驻守。妻子生病住院时,他正开着私家车为村里跑项目。先后在村里建起3500亩马家柚、百亩白莲、富硒水稻等产业。他搭建邮乐购、乐超、村淘等销售渠道,使朝堂村集体经济由零增长到3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由3900元增长到12300元。

一项项新举措精准施策,成为脱贫助推器。

江西全省上下从政策举措、工作方法、实践模式等多方面,因地制宜探索出了很多好经验好做法,加速度、高质量推进工作。

江西省聚焦持续发展,以联结带动为纽带推进产业扶贫。截至2020年年底,带动74.2万户贫困户获得产业扶持,全省贫困村建有合作社4108个;培育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9829人,带动3.16万户贫困户发展产业。国务院扶贫办召开“全国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工作”视频会,江西省在全国会议上交流经验,石城典型案例得到中央领导肯定并由国家转发全国学习借鉴。

江西省以激励感恩为抓手,推进志智双扶,大力开展感恩自立教育、自强培育、自力激励、自尊治理“四项行动”,“三讲一评”颂党恩活动,极大地提升起贫困户的内生动力,为实现高质量可持续脱贫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仅2017 年,兴国县高兴镇龙山村就争取到各项基础设施项目 55 个,整合项目资金 1050 万元,使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大提升,村容村貌大变样。龙山变化得益于兴国县建立项目池、资金池“两个池子”,统筹整合财政涉农扶贫资金,实现资金高效管理的模式。这一模式的设计者就是兴国县扶贫办主任廖顺尧,后来这一模式推广至江西全省。

“鹰潭方案”,是鹰潭市扶贫办主任罗卫国充分运用数据手段,探索创新出的“数据比对法”。在该方案指引下,建档识别更加精准、基础数据更加准确、政策兑现更加有力、干部帮扶更加高效。后这一方案在江西省进行推广。

安远县创新“四位一体”电商扶贫模式,形成春桃、夏瓜、秋薯、冬橙规模化电商生鲜“拳头”产品,走出了一条电商与产业发展相融合的“造血式” 扶贫新路子,不断拓宽增收渠道。

一家家企业团体积极参与,凝聚帮扶合力。

扶贫攻坚,最有力的武器是产业。有产业支撑,才能从源头上拔掉“穷根”。

江西全省有3901家民营企业自愿加入帮扶决战,推出帮扶项目9783个,帮助贫困村5165个,帮带贫困人口66万人。

付小华是新余市欣欣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2015年,他返乡创业,规模种植食用菌,成为当地“蘑菇大王”。他推广“公司+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帮助2700户贫困家庭每年人均增收2000余元。

黄国平是九江凯瑞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2015年12月他创办的公司落户彭泽以来,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周边农户5117户(其中贫困户945户),从事稻虾蟹养殖、销售、加工和服务。

凌继河是全国有名的种粮大户,他采取“基地+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加工”经营模式,带动800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人均增收2500元。

黄锦荣是江西奕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他带着团队和两亿元资金投资吉安县,大力发展经济林果种植和食品加工,已累计招用当地贫困户936人,促进就业增收1497.6万元。

…………

还有——

一个个扶贫干部,将青春和热血洒在了扶贫路上,洒在了红色的赣鄱大地上。

程扶摇,原江西省修水县杭口镇扶贫专干、茅坪村扶贫工作组组长。全镇384户贫困户,只要报出名字,贫困情况和帮扶措施他都了如指掌,人称精准扶贫“活字典”。

2017年6月24日凌晨0点26分,程扶摇向修水县扶贫办发出最后一封易地扶贫搬迁的邮件后,前往受洪灾围困的贫困村疏散群众。凌晨2点20分,被暴涨的洪流卷走,不幸牺牲。中共江西省委追授其“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还有,吴应谱、樊贞子,这对“90后”小夫妻,也是最赤诚、最美丽的年轻扶贫干部。一次,他们牺牲休息日,前往深山区看望贫困户,因车辆失控坠河,夫妻二人及腹中胎儿全部遇难。时年,吴应谱28岁,樊贞子23岁。

他们,2018年11月7日刚刚完婚。

2018年12月16日,年轻的生命就永远定格在了扶贫路上。

…………

为了尽速“清零”,为了脱贫攻坚,无数人付出了无数的智慧、心血,汗水!

为了圆满“清零”,为了脱贫攻坚,无数人舍小家为大家,甚至牺牲了宝贵的生命!

2016年以来,江西省共有12名个人、3个集体获全国脱贫攻坚奖;

2017年,江西省设立“脱贫攻坚奖”以来,共80人、10个集体获奖;

2017年以来,江西省累计有40名干部为艰巨而又伟大的扶贫工作,献出了无法挽回的宝贵生命,用真诚和奉献诠释了扶贫干部的无私担当和忘我情怀。

慰哉,赣鄱大地,红色基因代代传!

喜哉,赣鄱大地,革命老区换新颜 !

决胜,中国

八年一剑,千年一梦。

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

2020年11月23日,国务院扶贫办发布消息:今天,贵州宣布最后9个深度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这,不仅标志着贵州省66个贫困县实现整体脱贫;

这,也标志着2012年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全国832个贫困县(市、区)全部脱贫摘帽,全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至此,中国贫困县,清零!

至此,中国,清零贫困县!

这是一场多么伟大的胜利啊!

这又是一场多么宏大的战役啊!

下面,再让我们一起看看,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所在的22个省(市、区)宣布贫困县“清零”的时间线吧。

2019年12月23日,西藏的贫困县“清零”;

2020年2月22日,重庆的贫困县“清零”;

2020年2月26日,黑龙江的贫困县“清零”;

2020年2月27日,陕西的贫困县“清零”;

2020年2月28日,河南的贫困县“清零”;

2020年2月29日,海南的贫困县“清零”;

2020年2月29日,河北的贫困县“清零”;

2020年3月2日,湖南的贫困县“清零”;

2020年3月5日,内蒙古的贫困县“清零”;

2020年3月6日,山西的贫困县“清零”;

2020年4月11日,吉林的贫困县“清零”;

2020年4月21日,青海的贫困县“清零”;

2020年4月26日,江西的贫困县“清零”;

2020年4月29日,安徽的贫困县“清零”;

2020年9月14日,湖北的贫困县“清零”;

2020年11月14日,新疆的贫困县“清零”;

2020年11月14日,云南的贫困县“清零”;

2020年11月16日,宁夏的贫困县“清零”;

2020年11月17日,四川的贫困县“清零”;

2020年11月20日,广西的贫困县“清零”;

2020年11月21日,甘肃的贫困县“清零”;

2020年11月23日,贵州省最后9个深度贫困县退出贫困序列,贵州省“清零”!

决胜,中国!

中国,决胜!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千年梦想,百年奋斗,今朝梦圆!

中国扶贫,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新篇章!

中国扶贫,实现了我们党向历史、向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

这不禁让作者回想起今年年初在北京召开的那场“史上最大规模”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

2020年3月6日座谈会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并在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中西部22个省区市所辖市(地、州、盟)、县(市、区、旗)设分会场。这意味着5年前向中央签责任书的22个省份一直开到了县级。

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冲锋动员,在耳边响起——

“今年满打满算还有不到10个月的时间,按日子算就是300天,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本来就有许多硬骨头要啃,疫情又增加了难度,必须尽早再动员、再部署。”

“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

彼时,疫情防控正处在胶着对垒阶段,贫困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受阻,扶贫产品销售困难,一些项目被迫停工……

越是吃劲,越要响鼓重锤:在疫情灾情叠加的决战决胜之年,为确保全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如期脱贫,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对52个未摘帽贫困县和1113个贫困村实施挂牌督战,较真碰硬“督”,凝心聚力“战”。

…………

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

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回望来时路,8年攻坚,何等艰辛!一朝冲刺,何等激越!

这一伟大功绩,永载史册。

脱贫攻坚的重大胜利,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极大增强了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彻底改变了贫困地区的面貌,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群众生活质量,“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

2020年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听取脱贫攻坚总结评估汇报。习近平指出——

“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

是的,中国脱贫攻坚力度之大、成效之好、影响之深,前所未有!

纵观历史,这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脱贫攻坚大会战,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大规模消除极端贫困的成功典范!

是的,贫困治理是一道世界性难题。

消除贫困是人类共同理想,消除贫困是人类共同使命。

1997年,联合国把反贫困定义为国家最基本的功能之一。2000年召开的联合国千年峰会上,190多个成员国通过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共同承诺为缓解全球贫困而继续努力。不过,从世界范围看,这些年来减贫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当今世界上还有14亿多贫困人口不得温饱,反贫困依然任重而道远。

反观中国,进入新世纪以来,为世界贡献了70%以上的减贫率,成为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减贫目标最好的国家。

按照世界银行人均日收入1.25美元的标准,1981年到1990年,中国减贫人口为1.52亿,全世界减贫人口为0.31亿;1990年到1999年,中国减贫人口为2.37亿,而同期全世界减贫人口为1.69亿。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中国减贫取得的成就,从1981年到1999年,世界贫困人口是增加的。

因此,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一份报告指出:“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能像中国一样在扶贫工作中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在2017年世界银行年会上,时任行长金墉表示,中国的扶贫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故事之一。

2020年,拥有十几亿人口的中国彻底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这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这本身就是对国际反贫困事业的重大贡献。

经过8年持续努力,中国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

中国扶贫,堪称人类文明史上空前壮举!

中国扶贫,我们兑现了对世界的庄严承诺!

中国扶贫,中国特色。

中国的成功秘诀在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采取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独特性的重大举措,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

中国的扶贫成功经验说明,运用市场机制扶贫是“授人以渔”的科学扶贫模式。它让企业和个人在扶贫过程中都能得到相应的经济利益,让扶贫可持续;它通过市场经济意识的灌输,达到扶志扶本的目的,提高贫困人群脱贫的主动性;它还使扶贫双方按照市场的价值规律进行等价交换,实现了双方经济利益的双赢。

同时,扶贫开发又是一项周期长、投资大、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仅靠经济发展的外溢效应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必须依靠政府强力推动。

扶贫开发必须综合运用财政、货币、产业、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政策,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并精准破解实体经济在贫困地区经营的困难。在这方面,中国创造性地实行了东西协作、对口帮扶体系。实践证明,先富帮后富,帮扶力度之大,投入人力和物力资源之强,效果之明显,是传统扶贫方式不可比拟的。

扶贫开发必须广泛吸纳贫困群众积极参与,所以优化扶贫项目的利益分配,以工代赈、以奖代补,将贫困群众的收益与自身努力紧密结合,提升其自身的发展活力和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中国在扶贫开发的同时,建立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生态保护体系和法制体系,推进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向贫困人群倾斜,向偏远地区倾斜。

中国扶贫,世界经验。

中国的成功证明了,世界各国都能够摆脱大规模的贫困。

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对构建一个没有贫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极具价值的选项。

中国扶贫对国际减贫事业产生的有益启迪,受到了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的欢迎。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说,精准扶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的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

在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许多发展中国家希望分享中国减贫经验。许多国家领导人或国际组织主要负责人纷纷肯定中国减贫成就。

在2019年国际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联合国驻华系统协调员罗世礼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中国减贫之路的特别之处何在?”

菲律宾国家减贫委员会秘书长费龙可给出了他心中的答案——

“每个人都应当学习中国经验:对进步的考验不是我们有没有更多的钱,而是能不能为穷人提供足够的支持。”

中国经验,世界瞩目。

中国作为,大国风范。

2020年12月14日,人类减贫经验国际论坛在北京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表明中国立场——

“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携手推进国际减贫进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是啊,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减贫事业面临严峻挑战。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打造包容性、可持续、有韧性的未来,不断推进全球减贫事业至关重要,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拿出切实举措。

值此非常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推出了中国的非常担当、非常措施、非常精准。

“中国将落实好两年提供20亿美元国际援助的承诺,深化农业、减贫、教育、妇女儿童、气候变化等领域国际合作,助力各国经济社会恢复发展。”

“我们要直面疫情挑战,推动国际社会将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置于国际发展合作核心,将消除贫困作为首要目标,让资源更多向减贫、教育、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倾斜。”

…………

面向未来,中国愿同世界一道,为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继续奋斗!

中国承诺,世界可鉴!

中国作为,世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