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之星

感恩之星

水泥路边,花草摇曳,树木茂盛。一个花发老人挥动大扫把,仔细清扫着路面上散落的垃圾。

他,就是老党员郑义普,今年73岁,横峰县港边乡灵西村村民。

早些年,郑义普的老伴因糖尿病偏瘫,孙女又不幸患病,家庭重担全落在他一人身上。可随着年纪增长,他也只能干些收入微薄的零工。病人却要一次次手术,要一瓶瓶买药,他不得不一回回地开口向人借钱。长期下来,家庭负债累累,自己再也无法开口求人。整日面对两个病人,郑义普一度失去生活希望。回忆起往事,老人眼眶湿润。

可是,生活再难,郑义普也不愿向政府开口申请补助。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一名1987年入党的老党员,自己挺得过去的坎儿,不能麻烦党。

随着精准扶贫工作推进,驻村帮扶干部很快了解到情况,遂将他家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上饶市扶贫办主任郑小明结对帮扶郑义普,很快帮助他的老伴和孙女落实到大病、慢性病医疗帮扶补助。各项治疗到位了,老伴和孙女的病情也渐渐被控制住。

村里还给郑义普安排了公益性岗位河道清理员,月工资2000元。一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

“郑主任很忙,却总不忘来我家看看,大大小小帮助解决了不少困难。还经常打电话嘘寒问暖,鼓励我们好好生活。”

一天天,一年年,郑小明的真心付出感动着郑义普。

郑义普就不时地想,自己也是一名党员,享受着党和政府的这么多补助,自己也应该为村里做点什么贡献啊。

机会来了。

村里进行秀美乡村建设,原来鸡肠子一样狭窄的村道要拓宽、绿化、美化。郑义普就主动为村道“让路”,让出自家院子约8平方米的宅基地。“寸土必争”是广大农村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一个普通农民,能主动从自家完整的宅基地里让出8平方米,实在难能可贵。这得是一个被社会温暖过的人,这个人得有一颗感恩社会的心。

对自己的慷慨行为,郑义普微笑着,絮絮的,淡淡的,却说得无比欣慰和自豪。

“我们港边乡村这几年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是上几代人想都不敢想的。我只是让出了一点地,这根本不算什么壮举。知恩图报,支持家乡建设,支持党和政府的工作,是我们应该做的。况且我还是老党员,就更要带好头。村里建得好,往后我们子孙的日子才更舒坦呀。”

走进郑义普的家,小院内外整洁有序,绿植红花相映成趣。屋子里也收拾得井然有序,干干净净。

从秀美乡村建设,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再到改厕……郑义普不仅第一个站出来支持,还给自己安排了一项“公关工作”——当好村“两委”和村民之间的“传话筒”。

“我跟大伙说呀,现在村里建设得这么好,来玩的人越来越多,环境卫生不能差了,这可是代表着我们村的形象。大家要把自家卫生做好,村里的环境保护好。”

一句句朴实的话语,是郑义普和乡亲的日常聊天。

除了上传下达,郑义普在完成河道清理员的工作之余,也时常义务打扫街道。

2020年,郑义普被评为村里的“感恩之星”。

“村里的大事小事,都是咱自家事。”

吾村吾家,爱之惜之。郑义普真不愧为“感恩之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