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不出的贫困

走不出的贫困

1925年11月,王振美出生在莲花县六市乡太沙村。这是县域最北端的一个小山村,地处罗霄山脉深处,大山连绵逶迤,深涧纵横交错。经济之落后,生活之艰难,可想而知。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生存条件下,王振美6岁时,父亲就抛下年轻的妻子和五六个大大小小的孩子,撒手人寰。母亲带着一群嗷嗷待哺的儿女艰难度日。王振美小时候家里时常断粮,总是吃不饱。穿得也破破烂烂,一件衣服兄弟姐妹你拉我扯,穿来穿去。

上学,对王振美来说无疑是奢望。可是,他太想上学了。

王振美清楚地记得,村里的小学堂内,常常传来朗朗的读书声。他每次从山上打柴回来,忍不住诱惑时就悄悄伏在窗下听。后来,被老师发现,提出只要他每天给学校送一捆柴就可以进教室学习。他一听高兴极了。

第二天天不亮,王振美就早早起床上山砍柴。当其他学生睁着惺忪的睡眼来到学校时,他已经背着一大捆柴兴高采烈下山回来。

坐在教室里,王振美幸福地聆听着老师讲课,老师的声音就像幽静大山里的鸟鸣一样清脆悦耳。

可是,这样幸福的日子仅仅持续几天,他又迫于家庭压力退学了。

“妈妈,让我读书吧,您要我做什么都行!”

王振美跪在母亲面前,泪流满面,恳求着。

母亲只好答应他。从此,他每天早起、晚睡,披星戴月,承担起打猪草、种田、砍柴等生活必需的劳动。即便如此重负,王振美也只是勉强读完小学。

“家里供我读完小学都很吃力,想上中学、考大学,根本不要谈。”

王振美只能从此远离校园。但他却没有停止读书学文化。农活之余,凡是能找到的书,哪怕带字的一页纸,他都像捡到宝贝一样,日夜如饥似渴反复读。遇到特别喜欢的篇目,他还特意抄录下来,反复读背。

乡亲们看到了一个与其他农家子弟不同的王振美。他沉默寡言,却干活勤快,嗜书如命,像个读书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被乡亲推荐担任村小学教师

久旱逢甘霖。

王振美高兴得就像自己终于又可以进学校读书一样,抓住这个人生难得的机会,和乡村的孩子们一起学习、成长。几年下来,他以儒雅、谦逊、有见识,成为当地有名的“文化人”。

其时,每每听到乡亲夸奖,王振美心里却很难受。他不停地反思,自己有什么文化和见识呢?从来没有走出过大山,只是反反复复读了一些书。如果能走出大山,能进入更大的学校学习,能看看外面的世界,那才是真正的有文化、有见识呢。

所以,王振美把自己的反思和遗憾都化为教学的动力和目标,鼓励学生好好学习,走出深山,成为真正有文化、有见识的人。

王振美的理想很丰满,然而眼前的现实却是如此骨感,如此不堪一击。

因为普遍的贫穷,因为大多家庭的无力支持,王振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的一个个学生先后辍学,像自己一样小小年纪就被困在了大山里。

后来,王振美因为有才学、品德好先后被选调、提拔到莲花县政府、县农业局、县招待所、海潭垦殖场等行政管理部门工作。每到一个岗位,王振美都认真负责,留下一路好评。

然而,几年后,同样因为贫穷,他又从县城回到了乡村。

1962年,举国“上山下乡”,王振美又主动要求从修水县政府回到家乡六市乡太沙村。是的,他带着一家人回村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参加农业生产劳动,自食其力,减轻国家负担。

乡亲们都知道王振美在外干得不错,回村来更是热烈欢迎,并给予极大信任,不久他就被推举为太沙大队会计兼保管。

王振美是个勤快人,除忙于必要的政务外,经常抓紧一切时间出工劳动挣工分。当时,一个劳动力一年全勤能挣3000工分就非常了不起了。王振美却放下干部身段,早出晚归,加班加点,抢着苦活累活干,一年竟能挣7000工分。

王振美又有了一个“硬汉”美誉。

哪料,“硬汉”却突然被病魔打倒了。

1965年,王振美不知不觉中患上一种奇怪的严重急性传染病,霎时危及生命,急需救治。高昂的医疗费却让贫困的家庭束手无策,在莲花县医院治疗几天后,王振美奄奄一息,被抬回了老家。一家人只能绝望地看着他躺在床上等死。

时年,王振美才刚刚40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他高大的个头,浑身散发出的儒雅魅力,以及他的正直、勤劳,都成为乡亲们教育后代的典范。

“大沙村不能没有这么好的人,咱们必须救活王振美!”

乡亲们你5毛、我2元、他5元,张丙恩400元、严积发300元,还有,谢仁安、严云开、严志贵……名单很长很长啊……

终于,凑了2000多元!

王振美又被乡亲们抬进了萍乡市医院继续治疗,濒死的命运重获新生。

出院回家后,王振美的身体仍然很虚弱,时任莲花县六市公社党委书记颜西生多次联系莲花县医院,再次让他住院治疗,后经层层审批,还报销了他的住院费。

死里逃生。王振美心里充满感恩

“我的命是乡亲们、党和政府救回来的,余生我只想报恩,尽最大努力回报家乡,回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