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的事业

甜蜜的事业

“这样散养蜜蜂,一年能摇多少斤蜜?赚多少钱?”

村民望望破烂不堪的蜂箱,摇起了头。

“挣啥钱?一分不挣。一年也就摇下三四瓶蜜,苦巴巴的大长日子里,图个自家尝口甜。”

大源村位于鄱阳县北部山区,山多地少,是国家“十三五”贫困村,经济长期落后,村民收入水平低,世代过着苦巴巴的拮据日子。

“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

要想彻底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创新扶贫方式,打造扶贫产业,让贫困户增强“自我造血”能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015年,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到大源村挂点扶贫,让大源村的苦日子一天天变甜了。

驻村扶贫队初来乍到,在实地走访中发现,大源村四面环山,水草丰美,遍地生长中药材植物五倍子。而五倍子花正是蜜蜂的最爱。他们还发现,几户村民房前屋后杂乱地放着几箱蜜蜂,就颇有兴致地敲开农家门询问养蜂情况。连着几天走访下来,不仅体会到了百姓的苦,也找到了变甜的秘方。

“老表,我们懂养蜂技术,我们驻村后一定让您养好蜂,多摇蜜,年年卖蜜有钱挣。”

省农业农村厅决定就地取材,全力扶持大源村的“甜蜜事业”,用现代科学的养蜂技术将传统产业做精做细、做大做强。很快,筹到30万元养蜂专项资金,可用来引进优良蜂种,补贴养殖户,并大规模种植蜜源植物。为确保万无一失,还特别派出动物预防和养蜂专业人员长期驻村指导。

这样,合算一下省、市各级联合发放给养蜂户的补贴,村民不用投入一分钱,就可以领养蜂种及配套物资。

可是,望着眼前“嗡嗡”欢叫的优质蜜种,村民们却迟疑起来。理由很简单,蜂蜜再甜也不能当饭吃。况且,侍弄蜜蜂不比干粗糙的农活,得细心,很考验人的耐心和功夫。

粗手大脚的村民心有畏怯,只观望着。

王普育却急不可耐。

他第一个站出来领养蜂种。因为,他家实在太穷了,而且他也干不了重体力活。

2013年,王普育不幸遭遇交通事故,造成左脑严重受伤。一家人带着他求医问诊,巨额医疗费花出去了,生命被幸运挽回,却最终落下二级伤残,无力承担过重体力劳动。

王普育这个顶梁柱倒塌了,家庭也瞬间暗淡,渐渐不再和睦。他觉得耻辱,却无力回天。2014年,王普育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没出事以前我在外面摆小摊,刚存了点钱将家里装修一新。谁料发生意外,当时只能认命!”王普育回忆着过去的难堪岁月,摇头感慨。

翻身机会来了。王普育就想立即二次创业,找回自己的尊严,找回一家人幸福的说笑声。

当即,王普育领回了10箱种蜂和配套的蜂箱等物资,在屋后开始养蜂。随后,又有12户村民加入养蜂队伍。

驻村技术指导员每周都组织蜂农们进行培训,天天到户指导。2016年年底,王普育摇蜜200多公斤,进账1万多元,他家成功脱贫。王普育品尝到了养蜂的甜头,又大胆领养了20多箱。

哪料,2017年早春的一天,细心的王普育突然发现死了几只蜜蜂,仔细一看,它们身上都有突起的囊状物。他急忙拨打技术员电话,技术员过来一看,认定突发的是中蜂囊状幼虫病。

顿时,全村惊慌起来。因为中蜂囊状幼虫病堪比人类的癌症,蜂群一旦错过最佳治疗期,必死无疑。

十万火急!

电话又从大源村立即打到了省会南昌。省养蜂研究所立即派出多名专家携药物飞奔而来。经过一番紧急诊治,病毒被消灭在初发阶段,王普育的蜜蜂仅死1箱,损失也被降低到最小范围内。

全村养蜂户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纷纷感谢驻村工作队和及时赶来的专家们。

2018年,王普育全年养蜂收入达5万多元,规模也从最开始的10箱发展到80多箱。曾经一度沉寂的家,又响起了欢声笑语。

养蜂到底行不行,成功范例就在身边。村民心里渐渐有了数,养殖积极性空前高涨。第二年,全村就发展到20户,蜂群数量达到1000箱,年产蜜10000余斤,户均年收入3万元,6户通过养蜂脱贫致富。

未雨绸缪。

一场培训讲座正在大源村委会三楼会议室进行。讲课的是省养蜂研究所专家团队;听课的,除了本村蜂农,还有周边村子来的。

此次培训的主题是秋季养蜂技术,专家一方面提前对就要到来的秋季养蜂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对刚刚结束的转场养蜂进行总结。3个多小时里,大家热烈互动,蜂农心中疑问一一得解。

转场养蜂,是2020年夏季省养蜂研究所与省驻村干部为解决大源村蜜源紧张问题,引领养蜂户进行的第一次勇敢蹚路,也是一次成功尝试。

6月,专家组带着王普育等养蜂户,拖蜂带箱,一路浩浩荡荡,赶到花季旺盛的奉新县,进行了一个月的异地养殖。

“天当房地当床,风餐露宿,其间,搬运、放蜂、摇蜜等技术,我们都跟着专家学。到最后,我不仅收获了比去年一年还多的蜂蜜,更参与了整个转场过程,为以后养蜂积累了宝贵经验。”

说起首次转场养蜂,王普育就像经历了一次愉快旅行,至今满心兴奋。

培训结束后,作者跟着专家团队来到王普育家。走进屋后的养蜂场,王普育熟练地打开蜂箱,取出一格格的蜂巢向专家展示。

“夏季注意通风,你的摆放间隔很好。”

专家端起蜂巢仔细查看后,夸奖王普育技术过关,堪称“土专家”。

“我以前从来没养过蜜蜂,完全是在专家的指导下,自己摸索总结出来的经验。”

王普育一边谦虚地说着,一边领作者来到房内一间卧室,随即,他在墙角蹲下,打开几块木地板,一个两平方米大、半米深的“储蜜室”暴露出来,一股甜蜜的浓香也扑鼻而来。

原来,王普育早先听专家说蜂蜜要储藏在凉爽的空间,便突发奇想,立即动手在自家屋角挖下这个“储蜜室”,地下温度果真比地面上低了不少。

“去年蜜蜂产了近2000斤的蜜,纯收入10余万元。这10桶蜂蜜就是转场养蜂摇下的,有1500斤,市场上每斤卖70元至120元。今年更会比去年多摇1000斤,收入嘛,自然要水涨船高啊。”

王普育自信满满,他说处在现在这么好的时代,自己不好好干,就对不起党和政府的关怀,一定要跟着专家不断学习,养好蜂,把村里的养蜂产业做大。

为此,在村委和驻村干部的协助下,王普育和村里的另一养蜂大户联手成立了养蜂合作社,统一规范管理,打造“大源蜂蜜”绿色优质品牌,壮大大源村的“甜蜜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