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柚人”的产业

“柚人”的产业

又是一个丰收季节。

你爬上枝头采摘,他挑着担子运送,一望无际的果园里,一片欢声笑语,一派繁忙景象。

时下,在上饶市广丰区嵩峰乡银丰村,正是马家柚集中采摘期。为了抓住这个抢摘抢卖的黄金季节,让种植户卖个好价钱,广丰区快速组织党员干部放弃休息时间,搭把手义务帮助村民。

与民干在一起,与民分享丰收之喜。2020年,广丰区19万亩马家柚,产果量达1.2亿斤,产销两旺。

其实,马家柚在广丰已有多年栽培历史,因其口味好、营养价值高享誉大江南北,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双重认定,不但品牌好,市场前景广阔,而且在当地已有大规模种植。2018年,全区马家柚种植面积就已达18万亩,柚果产量达5000万斤,成熟果亩均收益1.5万余元,果业综合产值达到10亿元,初步形成“育苗—种植—加工—销售—金融”为一体的完备产业链。当然,更可喜的是,无数普通农民随之脱贫致富奔小康,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但是,贫困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怎样让贫困户也搭上马家柚致富的快车?精准扶贫实施以来,广丰区因人施策,采取了一系列刚柔并济的爱心措施。

广丰区推行“干部+贫困户+致富树”扶贫模式,按照贫困户“每人不少于3棵、每户10棵以上”的产业扶贫目标,实现全覆盖,不遗漏一户。

比如,在柚苗选择上严格要求,一律采购胸径达3.0厘米以上的柚苗,确保当年或次年挂果,产生收益,让贫困户很快看到希望,增强脱贫信心。

种植模式,因人而异。对有种植意愿和种植地点的贫困户,推行“零星种植”;对无种植地点或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推行“认购种植”,由贫困户到种植基地认购马家柚树,确保户户有“摇钱树”;同时,倡导和鼓励社会各界人士与贫困户结对帮亲,推行“爱心种植”。这三种模式细心又充满爱心,让所有贫困户都享受到了特色产业扶贫收益,实现产业帮扶真正“不落一人”。

贫困户普遍缺乏种植技术怎么办?不怕,技术指导全天覆盖:“线上”24小时搭建信息交流平台,“线下”田间地头技术服务无死角,由此培养出一批马家柚种植“土专家”“土秀才”。

罗来恭,广丰区排山镇牌门村村民,就是一个“土秀才”。他家不但靠种植马家柚脱贫,还带动8户贫困户摘掉穷帽。

罗来恭早年妻子出走失联。他既当爹又当娘,独自拉扯着3个学龄孩子艰难度日。2014年,他家被识别为精准扶贫对象,教育扶贫很快解决了孩子们的“上学难”问题。

借助产业扶贫政策,罗来恭在自家1.7亩耕地、2亩林地种植了300多株马家柚。平日,他一边在农业合作社务工赚取劳务费,一边认真学习种植技术,成为种植能手。2018年,他家采摘马家柚近6000斤,增收2万余元。

“种得好还要卖得好,如果没有镇村和爱心企业家帮销,我们不会这么快脱贫。”

罗来恭说起每年11月份,爱心企业家都会上门大量收购马家柚,充满感激。

锦上添花。

马家柚不但丰满了村民的钱袋子,也扮美了乡村面貌。

广丰区把马家柚纳入秀美乡村建设,鼓励村民“见缝插针”,有效利用房前屋后、村内空地、宅改空基等闲地田块,广泛种植马家柚。

一棵棵马家柚落地生根,青枝绿叶,随风摇曳。

成片成片的马家柚春开白花,夏长青果,秋收金果,在村庄延伸出一道道绿廊,在田野涂抹出一片片风景,在村村落落渲染出一幅幅风情别样的乡村新业态,游人络绎不绝。

一举几得。马家柚特色产业扶贫不仅发展壮大了产业,使贫困户脱贫,还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大南镇古村村大力推行企业出资、村集体出力、农户(贫困户)出地的“企业+村集体+农户(贫困户)”模式,村集体将流转的700多亩土地入股,与农业开发公司合作种植马家柚原种苗,年终保底收入10万元,把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推进扶贫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