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档案(六)

扶贫档案(六)

2013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考察时,首次做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

精准扶贫,正是针对“谁是贫困居民”“贫困原因是什么”“怎么针对性帮扶”“帮扶效果又怎样”等问题,根据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

2013年以来,中国在之前扶贫的基础上,依靠精准扶贫,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

哪里有贫困群众,哪里就是扶贫脱贫的战场。

数据显示,2012年年底,我国有贫困人口9899万,到2017年年底,5年累计减贫6853万人,贫困人口减少到3046万人, 减贫幅度达到70%左右。这创造了我国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也打破了以往新标准实施后脱贫人数逐年递减的格局。

2017年2月26日,江西省井冈山市宣布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是我国贫困退出机制建立后首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

当年,美国学者罗伯特·库恩来到江西井冈山,寻访一项首创发明:根据贫困程度深浅,将贫困户标注为红卡户和蓝卡户,有针对性开展帮扶。在纪录片《中国面临的挑战》中,他以这个故事向世界讲述了中国精准扶贫的探索。

2017年年底,我国还有3000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这3000万,可谓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大多是“老病残”等特殊群体。

未来3年,平均每年需要减贫1000万人以上,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

为此,2018年2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后主持召开的第一次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鼓励大家:“同志们!3年后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历史性地得到解决。这是我们人生之大幸。让我们共同努力,一起来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我相信,只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顽强奋斗,脱贫攻坚战一定能够打好打赢。”

2018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出台。旗帜鲜明地抓落实,突出问题导向,优化政策供给,下足绣花功夫,打造过硬的脱贫攻坚工作队伍,切实提高贫困人口的获得感,确保到2020年贫困地区的群众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如何帮助特殊贫困群体?如何避免脱贫后又返贫?如何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等问题?目标要更加明确,措施要更加得力。

依靠精准扶贫,中国啃下了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大规模的扶贫移民搬迁户的脱贫、因病因残致贫的人群的脱贫、内生动力不足之人的脱贫等脱贫攻坚的几块硬骨头。

三年行动计划强力实施两年,近2500万贫困户脱贫。

2019年年底,全国贫困人口减少到551万人。

我们离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越来越近!

在2020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深情展望:

“新的一年,我们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憧憬将变为现实。”

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一个也不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