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泉报乡里
王振美身体康复后,在家乡一干就是15年。至今,他带领着家乡人干的许多实在事还有目共睹,为大家津津乐道。
第一件是王振美千方百计解决村民碾米难问题。
1971年, 太沙村没有碾米机,要么挑20多里山路到六市乡碾米,要么翻过一座大山到火田镇大龙村碾米,误工误时,十分不便。其间,王振美多次跑到莲花县物资局请求帮助购买机器,终于争取到碾米机和配套的发电机组。
当时,太沙村没通公路,汽车把机器运到半路无法继续前行,只能就地卸下。于是,王振美跑回村里,组织乡亲带来木板、绳子,一路抬着捆绑结实的机器,喊着号子,热热闹闹地,汗流浃背地进村。安装成功后,彻底解决了太沙村民碾米难和照明问题。
1972年春,太沙村一座老桥塌了。那可是村里连接外面的唯一便捷通道。王振美等村民从长远计,建议马上动工,赶在雨季前修建一座坚固的石拱大桥。
“石拱桥的工程量太大了,村里又没钱,指望什么建!”
“咱大家可以出工出力,再解决不了的困难,我来想办法!”
“费那劲儿干啥,还是建一座能过河的独木小桥就行了。”
但任凭王振美如何动员,很多人还是不赞成。
太沙村地处罗霄山脉深处,山洪防不胜防,只有坚固的石拱桥才能抵御住强大的自然灾害。
再建不经风雨的小桥,等于白费事。
“我王振美这条命都是乡亲给的,为乡亲,再大的压力我也扛得住。”
王振美不再多说,带头从河里挑沙石。又请求莲花县水库工程队支援10袋水泥,亲自跑远路请来铸模师……
“振美这是何苦呢?还不是为咱乡亲有个好出路,咱们跟着他干吧!”
乡亲们被感动了,一个个积极行动起来。
王振美也被感动了,一家家当面感谢,同时也带着新任务,动员全村劳动力每人分摊100块窑砖。
“好,你比我们看得长远!”
“没问题,听你的,咱们建石拱大桥!”
大家欢声笑语,齐心协力。历时三个多月,石拱大桥建成了!
至今,石拱桥坚固依然,代代乡亲,平平安安,来来往往。
这座坚固的石拱大桥,也成为王振美“实实在在为乡亲”的历史见证。
王振美敢想、敢闯、敢干,美誉乡里。
1978年,中国大地全面实行改革开放。莲花县六市乡在全乡广罗人才发展社办企业。王振美再次被选中,离开太沙村,到六市煤矿任出纳兼采购。
1985年,王振美本该退休。
这年,六市乡焰材厂产品滞销。关键时刻,他又被任命为该厂销售副厂长。他不辞辛苦,奔波推介,很快,滞销的产品就在盛产花炮的湖南浏阳一带打开市场。接着,王振美又闯出了一条当时国内焰材界的爆炸性新闻——他竟将400吨军工硝销往大洋彼岸的美国市场!
1992年,王振美67岁,离开企业,终于可以享受天伦之乐了。
然而,他心里却想着生活还不富裕的乡亲。他想自主创业,拼尽全力带领乡亲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可是,他却囊中羞涩,没有创业资金。是啊,家中5个子女的教育以及先后成家,把他微薄的工资都用光了,他根本没有积蓄。
于是,他向邻居借了1000元,参与莲花县焰花材料厂的股份制改造,为自主创业挣来第一桶金。
1995年,他用自己挣来的钱和乡亲们的入股金,在浏阳与人合办起一家焰花材料厂。此举,不仅为个人带来收益,也为乡亲栽种了一棵“致富树”。
王振美和股民的日子渐渐好了起来。
“我能有今天的好日子,是因为有党的好政策。当我有能力的时候,一定要站出来回报社会!”
王振美言行一致。多年来,他的爱心从未断流,至今延续。
2006年,家境困难的太沙村民王水清突发脑出血送医院抢救,王振美捐助7800多元;

王振美
2012年,山背村民吴国英双肾衰竭,急需做换肾手术。王振美得知后,慷慨解囊,捐款1万元;
2014年,六市乡政府成立“奖扶助学教育基金会”,他带头捐资1万元;
同年,六市乡政府开展“结对帮扶贫困户”活动,王振美第一个响应,主动帮扶太沙村贫困户郭梅昌,他了解清楚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后,没有简单捐钱了事,而是出资3500元购买了一头牛,同时将3000元钱送上门去,帮助郭梅昌靠养殖脱贫致富;
同年,太沙村办幼儿园,王振美捐资5000元,还购买了200多个爱心书包和200多件文具送给孩子们;
2018年,王振美为患肾衰竭的六市中学学生张嘉璐捐资11200元;
2019年,王振美为患白血病的六市乡村民王国旺捐助1万元。
…………